青海玛沁:“输血”变“造血” 人才培养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3-11-30 13:08: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蔡得军 | 责任编辑:马莲蓉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背景下,上海市援青医疗队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创新帮扶模式,帮助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造福受援地区群众。
(玛沁县人民医院院长朱鑫璞)
多元策略,重点破解留人难题
具有30年历史的玛沁县人民医院,是援青医疗队重点帮扶的医疗机构。长期以来,玛沁县人民医院面临卫生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紧缺、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技术落后等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而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援青医疗专家、玛沁县人民医院院长朱鑫璞为代表的医疗团队到达之后,玛沁县人民医院真正迈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初到玛沁伊始,医院花名册上只有121人,如何留得住人才是朱鑫璞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他的探索下,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综合激励方法,最大限度留住人才。据朱鑫璞介绍,因为医院没有资金,同事们的绩效长达半年没有发放。“当时我的要求就一点,只要能发,就算是一分钱也要发下去,这不仅仅是尊重同事们的权益,也是一种鲜明的态度。医院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干事创为充满激情,困扰多年的医务人员匮乏难题迎刃而解,全院员工人数大幅增长。”朱鑫璞介绍,截至目前,全院职工达到190人。
(援青医疗专家在为患者诊治)
“朱院长到来之后,工作上经常鼓励我们、支持我们,生活中也给予各种关心,让我们感受到‘被重视、有价值’的存在感和自豪感。渐渐地,大家的归属意识和爱岗敬业的集体观、大局观也有很明显的提升。”说起朱鑫璞和他的留人模式,玛沁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们话音里多了几分激动。
革故鼎新,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调查研究和结合医院实际基础上,朱鑫璞潜心研究,积极引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出一条人才任用新路子。在朱鑫璞的要求下,医院主动担当起培养医疗人才的责任,启用一批年轻的医疗骨干,任命实职、授予实权、担当实责,在临床一线实践和远程多学科会诊实践中加快磨炼,迅速培养起一批手术相关学科群、急诊相关学科群和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群人才。
“让一名中级内科医师担任科主任,启用一名中级主管护师担任护士长。两人带领团队高效运行,成功应对群体性医疗事件,使医院急诊医学科服务量位居全院各学科之首。”朱鑫璞说。
此外,在一年内,医疗队通过26例神经外科手术,“手把手”培养一名可以独立开展基本神经外科手术的本地高年资外科医师。为应对当地的特殊医疗需求,成立青海省内县级医院中第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当地新冠疫情方舱医院救治、国际赛事医疗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玛沁县人民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
“输血”到“造血”夯实玛沁县域医疗基础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场所,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造就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玛沁县人民医院积极探索建立“一带多、多带一”师带徒、团带团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从手术指导、教学查房、新技术培训等集中发力,强化带培,促进本土医疗人才尽快成长成才,整体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竞争力、增强医院创新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
为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朱鑫璞根据实际情况,打破常规,着重通过“扶上马、陪一程、送一程”的策略,重点培养打造医院人才队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年来,通过“师带徒”多途径培养本地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本土人才多达18人,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重点培养出一批紧缺的关键医疗技术人才,加强医院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从2名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扩容至10名。全院医务人员职称晋升人数达到37人,创历史新高,较帮扶前增加了5倍有余,实现从人才远程“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
(医务人员互相交流)
据果洛州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海援青团队的帮助下,以玛沁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全州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将支援力量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由“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转变,促使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靶向化,各级医疗机构在规范管理、规范行为、规范诊疗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州县乡村医疗机综合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正实效,玛沁县人民医院始终一以贯之,并将继续锚定民生坐标,不断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助力全民健康发展战略,为玛沁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医疗力量。(文中图片均为朱鑫璞提供)
(作者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