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青海果洛:用心用情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3-12-02 17:32: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晓茜 | 责任编辑:杜正阳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着民族团结交响乐。

近年来,果洛州全面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纵深推进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同时,倾情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扛起民族团结引领全州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工作方方面面

这是一组来自中共果洛州委统战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9日,果洛州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4个、教育基地1个、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12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县6个、模范集体25个、教育基地6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44名。州委、州政府命名先进集体88个、模范个人130名、先进工作者50名。

这组数字的背后,离不开果洛州民族团结工作内涵的深化,离不开果洛州民族团结工作形式的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果洛州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坚持把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凝心聚力工程”,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新时代果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此基础上,果洛州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州直部门及各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全面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五个融合”发展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十一进”活动、跨区域联合党支部建设、睦邻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片区等工作,不断扩大创建活动覆盖面。

image.png

(中共果洛州委统战部供图)

宣传教育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思想共识

10月25日,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的文化广场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宏伟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活动中,岗龙乡志愿者一边宣讲,一边向村民发放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单。各村宣讲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流动帐篷宣讲员及村级老党员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生动朴实的语言,详细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内涵及意义,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让广大牧民群众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类似这样的宣讲活动,果洛州各地时常开展。果洛州始终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创建工作的先导,结合“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创建工作的大众化、人文化和实体化,以党政干部、村社干部、青少年学生、牧民群众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11月28日,行走在果洛州班玛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之一的石榴籽雕塑引人注目。石榴籽雕塑整体蕴含班玛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团结文化底蕴,只见雕塑分别以三个藏文乌美体金色“阿”字组成,象征民族团结;托起的石榴籽象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寓意着班玛县沐浴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全县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谱写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篇章。

为更好宣传民族团结,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果洛州在各县城镇主干道、人流聚集区打造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灵、融入血脉、注入灵魂。

image.png

(中共果洛州委统战部供图)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营造良好氛围

民族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对此,果洛州认真落实省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十项行动”方案,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史”“五观”教育、感恩教育,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积极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同时,把乡镇、村社作为创建活动的主战场,把睦邻友好作为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社区与社区之间开展友好睦邻结对建设,开展节日互访慰问、生产互帮互促、联办文体活动、协商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持续组织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积极开展互嵌式石榴籽社区家园创建活动,有效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

为深入促进果洛与内地的交往交流,果洛州相关部门创作完成《从黄河到长江》《永远的长征》《赛马称王》等一批精品文艺剧目,多次赴省内外巡回演出。同时把对口支援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自2010年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有效促进果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党政干部相互交流、挂职锻炼和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深入开展青少年、经贸交流,沪果两地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深化。

“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助力民族团结工作提质增效

民族团结工作如何提质增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果洛州交出了答卷:立足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党建”融合发展。按照州委“一统领四推进”总体思路,果洛州推行“州级干部联乡、县级干部联村、机关联基层、党员联群众,时代出卷、干部答卷、人民阅卷,走好新时代果洛赶考之路”的抓党建、促落实“四联三卷”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织密建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体系,增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有效性,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乡镇党政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打造“七个新高地”的部署,依托国家公园建设,果洛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河湖长制,完善林草长制,抓实抓细清洁能源示范州创建工作,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坚决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安全。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增进民生福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着力做好过渡期内工作有效衔接,加大致贫返贫风险防控力度,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高度重视扶贫领域问题整改,抓好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队这四支队伍,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避免返贫。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文化引领”融合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扎实推进格萨尔文化、河源文化、民俗文化、德昂洒智文化等果洛州独有的特色文化发展。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全面落实特色小镇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布局,因地制宜地打造好三江源生态城镇、最美果洛文化城镇、青甘川交通通道新型城镇、黄河源山水城镇、青南有机畜牧业基地绿色城镇等建设。积极争取全省“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和“高原美丽乡村”项目份额,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等力度,构建高品质的城市、城镇、乡村体。

image.png

(中共果洛州委统战部供图)

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物质基础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有机结合,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果洛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玛多“5·22”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控辍保学取得显著成效,异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养老、失业等保险参保标准大幅提高,社会保障福利机构日趋健全,特困供养、困境儿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各族群众“三个意识”和“五个认同”得到明显增强。

民心思稳、民心思富、民心思进正在果洛大地成为主旋律。未来,果洛州将用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 卢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