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巴:“生态+”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3-12-05 16:42: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蔡得军 | 责任编辑:米思婕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有一块静谧又让人向往的地方,这里就是丹巴县。它深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之中,位于从高原到平原的阶梯过渡地带。
近年来,丹巴县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用“生态+”焕发绿水青山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民宿新业态赋能乡村游
丹巴多山,相对贫困,但也有优势,就是旅游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走进丹巴境内,处处可见众多造型美观、风貌古朴、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数千年来,这些古村落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寨房分布在绿树掩映之中,与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乡村画卷。
凭借这一自身优势,丹巴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使之成为继承发扬丹巴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农村就是景区,农业就是景点,农民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理念在丹巴已经深入人心,“全域旅游走村入寨、乡村接待四面开花、民宿经济如火如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营造了“村村寨寨发展旅游、家家户户参与民宿”的良好氛围,高档民宿、旅游景点等如雨后春笋,游客纷至沓来,初步形成“旅游惠民”的全域增收产业体系。
位于丹巴县城西北部的甲居藏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海拔在1800米至2000米之间。近年来,当地人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前景,一批村民将自家藏寨改造为民宿,从此这个深山中的藏寨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据了解,目前当地普通民居接待户的年收入相较之前翻了几番。
在墨尔多山镇的基卡依村,笔者了解到,2014年以前,基卡依村的村民收入普遍不高。2014年以来,当地决定以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体验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随着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推进,原本隐于深山的藏寨“走出深闺”,越来越为人所知。如今,开民宿在基卡依村已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鼓”了腰包。
现代种植拓宽致富渠道
近年来,丹巴县以小金河、革什扎河、金川河三条流域为主线,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坚持发展特色水果、生态花椒、绿色蔬菜、人工食用菌、马铃薯、酿酒葡萄、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为高质量发展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巴底镇邛山村海拔22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种植金丝皇菊。据了解,今年是邛山村持续大规模种植金丝皇菊的第二年,全村的种植规模也扩大到30余亩,种植面积在丹巴县位居第一,涉及30多户村民,每亩的收益非常可观。
在丹东镇丹东村,原先村民收入主要依靠采挖中药材和外出务工。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312元,被列为贫困村。近年来,丹东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建成高山羌活原生种良种繁育基地,“丹巴羌活”已成为当地一张优质名片,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半扇门镇阿娘沟一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于2022年试种羊肚菌,也带来了较高的收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阿娘沟一村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依靠规模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种植方式,收入大幅度提高,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丹巴县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瞄准生态价值转化,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生态+”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美丽发展”的蝶变之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时代美丽画卷,正在不断铺展。
(作者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