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四川成都:“修旧如旧”的街区有了时尚范儿

发布时间:2023-12-07 08:52:37 |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雷倢 | 责任编辑:米思婕

(邛崃市文脉坊成都市住建局供图)

今年,成都市加快推动少城、文庙等16个全国试点项目及金色中环、文脉坊等106个片区更新项目,改造棚户区3094户、城中村2718户。下一步,成都将在各郊区新城聚力打造不少于1个片区型特色化示范引领项目,带动县城全域更新提能,做优做强郊区新城人文、生态价值转化。

如何让传统街区焕发新活力,推动区域功能业态升级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城市有机更新是一个有效路径。11月28日,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举行成都市城市更新观摩交流会,交流推广邛崃市文脉坊、温江区文庙、青羊区祠堂街等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今年,成都市加快推动少城、文庙等16个全国试点项目及金色中环、文脉坊等106个片区更新项目,改造棚户区3094户、城中村2718户。

文脉坊位于邛崃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演进和岁月的洗礼,出现空间肌理遮蔽、历史遗珍蒙尘、公共功能缺失、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为激活旧城发展动能,项目在改造之初便邀请来自同济大学等的国内外知名策划团队、地方乡贤名人及居民共同发力,全方位进行项目战略研究、总体策划、产业重塑等分析。

此次文脉坊更新改造本着“对历史敬畏、对遗产共享、对城市共情”原则,一方面延续空间肌理,原址保留文脉巷、何家巷等4条街巷,原址重建王家大院、段氏旧居等明清传统院落,重塑“一街四巷连七坊,三社六馆重九院”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梳理历史遗存,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复原,留住古城历史的“真形态”和“原文态”,以“修旧如旧”延续历史本真。

“内部肌理”改造同样重要:改造中,工作人员重点对下水管、排污管网进行改造,解决老旧城区积水、内涝等问题;同步建设地下停车位1180余个,缓解邛崃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同时,为了让片区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舒适、生活更便利,项目采取居民搬迁、就近安置等方式,让754户居民告别“老破小”,搬入配套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居住地。

如今,走进文脉坊片区,历史与现代融合,市井烟火与小资情调并存,这条老旧街区已从传统住宅区转换为时尚前沿的综合性文化、消费场景。

下一步,成都将在各郊区新城聚力打造不少于1个片区型特色化示范引领项目,带动县城全域更新提能,做优做强郊区新城人文、生态价值转化。同时,成都将推进郊区新城150余个老旧院落改造,惠及居民7970户;推行院落社区联动、院落连片改造等成片更新模式,将院落配套与周边配套同步谋划、同步计划、同步提升。

特写

福字街片区“蝶变记”

12月5日,成都市锦江区,西安市民张志玲在福字街片区的咖啡店里跟朋友相聚,第一次来成都的她在这里感受到了成都的时尚感和烟火气。

回忆起以前,福字街居民陈女士感慨万千,“以前小区里又脏又乱,停车还特别困难。”

而现在,经过改造后的福字街片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走进这里,记者看到“福事喜顺意,幸福美好生活在这里”的墙体字格外醒目,附近的咖啡馆、老字号餐馆里,不少人在享受午后暖阳。顺着北顺城街向前走,可以看到崭新的“福顺里”3个大字。这里便是福字街18号,北顺城街39号、53号3个院落“拆墙并院”更新改造形成的新院落。

据统计,3个院落“拆墙并院”累计拆除3堵院墙,提升改造相关院落立面、路面和绿化。针对区域内改造梳理增加的532平方米的公共空间,街道增设1处公共服务点位和2处便民商业服务点位,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捷度。

改造还考虑到老年群体的需求——利用小区内部闲置空间,将原本利用率较低的社区公房改造为老年服务中心“同堂馆”,同时植入社区食堂、共享活动空间、康养中心等服务模块。

“停车难问题也大大改善。”市民陈女士说。福字街片区3个老旧院落改造后,共增加了24个停车位、增设了3个电动车智能充电停车点、4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街区环境的改变还吸引了不少特色新潮的餐厅、咖啡店、服装店等业态。“我们的店9月底正式营业,到现在每天还要排队,营业额直线上升。”一家入驻福字街片区的餐饮店店长说,为了满足更多食客需求,分店已在几百米外选址,目前正在建设中。

改造之后,如何实现公共空间和物业管理的长效运营?“激活社区自我‘造血功能’。”福字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片区经过1年多的意见征集、研究、探讨、论证后,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造血”体系——通过引进城市更新合伙人与社区合资成立社会企业,创新公共权益委托模式,实现商业运营收益反哺院落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激活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公共空间和物业管理长效运营。

(原标题:传统街区如何焕发新活力?这场交流会发布优秀案例——“修旧如旧”的街区有了时尚范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