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成为促“三交”新风尚——创新谋划长城、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08 11:23:42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王杰 李亚玲 | 责任编辑:马莲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助力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而且能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年来,河北省立足资源禀赋,创新谋划长城、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充分利用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资源,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为抓手,充分发挥文旅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子。
秦皇岛市:
立足长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老龙头是明代长城海上起点,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长城……”近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老龙头景区人流如织,讲解员于淼向过往游客介绍长城文化。
山海关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经济逐渐繁盛。近年来,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目睹海上长城云水苍茫的雄姿,感受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魅力。截至今年10月,老龙头景区接待游客219万人次。
“我们从讲解词入手,深挖长城促‘三交’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围绕‘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海上起点’两大名片,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烙刻于游客心底。”于淼介绍,老龙头景区在旅游旺季开展风筝节、灯笼节等民俗活动,推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等,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中华一家其乐融融”的浓厚氛围。
孟姜镇北营子村南接山海关古城、北连角山长城。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合北营子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山海关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指导村集体重点打造“长城人家”品牌,建造民俗文化、长城文化多元融合的精品民宿。
今年3月,村民张艳玲在自家小院开办了农家乐。“我以前在建筑工地的食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在3500元左右。现在开农家乐,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入1400多元,真是好日子来到了家门口。”
村干部蔡玉明介绍,北营子村突出长城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长城景观道和风情驿站,让乡村游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引擎。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北营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城网红打卡地”。村里第一个运营的民宿,今年5月以来已实现营收4万多元。
秦皇岛市民宗局副局长卢宏途介绍,近年来,秦皇岛市积极融入长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通过旅游宣传、导游讲解、深度体验等,深挖文化内涵,广搭“三交”平台,打造了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北戴河等一批高品质景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沧州市:
挖掘非遗文化,讲好“三交”故事
千年运河水,碧波映苍翠。沧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在境内流经8个县(市、区),全长216公里。
“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自贯通以来,对沟通南北两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讲解员吴云龙用动情讲述和专业知识,让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活”起来。
吴云龙是“95后”,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成为讲解员。利用播音与主持的专业所长,他将大运河上的“三交”故事和非遗文化鲜活地呈现给游客。
“这边您看到的是端鼓腔,它起源于汉族传统的曲艺。这边则是临清驾鼓,它是起源于少数民族的一种娱乐工具。正是由于大运河的沟通,各民族的传统曲艺遍及运河沿岸的城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云龙说,他在讲解时会将非遗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让游客们获得自然舒适的体验,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讲好“三交”故事,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时常邀请名人大咖,进行文旅直播。在11月“东方甄选看世界”直播中,武术、杂技、面花、剪纸等非遗技艺接连亮相。“沧州非遗馆值得一看”“大运河的美,在沧州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机会一定去”……直播间里,网友对沧州运河景观与风土人情好评如潮。
近年来,沧州市以创建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为抓手,以建设大运河沿线的展馆、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为重点,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沧州市民宗局副局长刘体贵说:“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挖掘整理各民族‘三交’史料,打造更多具有沧州特色和中华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线路。”
承德市:
用好文旅资源,打造精品线路
承德市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过渡地带,见证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留下一段段民族团结佳话。
“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土尔扈特部在远离祖国140多年后,万里东归回到祖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宣教部讲解员张爽,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三交”故事。
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承德整合市区5家文博单位,组建避暑山庄博物院,集中打造5大展馆,通过文物展陈讲述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故事。承德博物馆内的《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专题展览,陈列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收藏的诸多珍贵历史文物,详细介绍清代民族关系发展和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等情况。
承德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承德成立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院,推出“艰苦奋斗路 绿色塞罕坝”红色之旅,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三交”故事。承德是《大刀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地、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地,承德深挖蕴含其中的长城文化和革命精神,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感悟长城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中凝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去年以来,承德市对71个旅游景点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并对全市5000多名持证导游员进行专门培训。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城市建设格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主题广场21个,景观小品18处,中华民族路、中华民族桥、中华民族文化长廊等51个,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发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承德博物馆、塞罕坝机械林场等的辐射带动作用,精准规划打造展示民族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的10大精品线路,串联起40余个民族乡村,使民族乡村充分享受旅游发展释放的红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有效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承德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 王杰 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