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汇政协之智 助产业之兴
发布时间:2024-01-11 10:40:12 | 来源:云南日报 | 作者:蔡侯友 沈迅 | 责任编辑:蔡得军“要实现1458亿元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目标,调研组认为应以主攻二产精深加工、带一产提质增效、促三产融合发展为工作思路,强力推进昭通天麻药食同源、竹笋竹材精深加工,以及昭通小肉串、冷凉蔬菜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产品增值、群众增收。”这是昭通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近日深入基层调研、外出考察后,向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昭通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针对昭通资源禀赋、气候、生态和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特色产业优势,2023年,昭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聚焦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做优花椒,做特小众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到“十五五”中期达1800亿元的目标。
(昭通苹果。记者沈迅 摄)
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产业,是昭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奋力推进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做优昭通高原特色产业作出的发展规划。昭通市政协系统坚持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群众需求集中在哪里、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于高原特色产业一系列的决策安排,既动口建言、协商议政,又动手做事、起而践行,汇政协之智助产业之兴。
党委有号召政协有行动
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昭通花椒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占全省花椒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昭通市政协委员赵宇提出,要高度重视花椒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化解花椒种植风险。
“大关县依托筇竹资源优势,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全竹产业链发展路子。”昭通市政协常委、大关县政协主席罗章旭说,要在基地上实现初级加工,构建“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产业链。
……
在昭通市政协召开的聚焦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专题协商会上,一场关于如何打造昭通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协商讨论气氛热烈。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产业发展,2022年,结合实际出台《关于印发昭通市2022年重点农业产业主要工作任务的通知》《昭通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昭通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8个方案;2023年,印发《昭通市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聚焦六大高原特色农业,通过提升农业化水平,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党委有号召,政协有行动。围绕昭通市委、市政府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部署和要求,昭通市政协系统主动谋事、倾力干事、协力成事,与党委、政府同向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在2022年3月出台《千名委员走基层行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23年8月制定《全市政协系统开展2023年度“千名委员走基层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坚持党政所想、群众所需、政协可为、委员所能的原则,明确五大重点任务、四项工作要求,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为带头做好示范引领,2023年,昭通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紧紧围绕政协系统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工作部署,用好“千名委员走基层助推乡村振兴”平台,聚焦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主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指导,办理民生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年共开展调研、视察、指导128人次,协调落实各类资金1282万元,有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建言资政、协商议政是政协工作的主要职能职责。2023年,昭通市政协把助推产业发展纳入专题议政,围绕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专题议政。市政协常委和委员结合各自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围绕苹果、花椒、竹子、天麻、肉牛、蔬菜等产业发展,以及市场主体培育及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等发表意见建议。在专题议政会上,市政协还邀请市政府领导及市直10余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委员们一起探讨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用实际行动展示政协智慧,释放政协能量,展现新时代政协新形象。
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群众需求集中在哪里,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
“县政协为我们谋划芒果产业发展,还请专家教授管护技术,现在我们全力管护好芒果树苗,走上致富路就靠它了。”正在栽种芒果苗的村民廖林巧高兴地说。
巧家县政协了解到金塘镇仁和村急需发展主导产业助力持续增收后,积极组织委员、镇村干部、群众充分调研协商,引导群众完成种植芒果苗1600余亩,并邀请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到仁和村开展芒果种植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镇雄县政协委员王宁结合全县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果蔬种植、竹产业、食用菌产业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期10场次,参训群众1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科学种植技术水平。
走在昭通大地上,田间地头、企业工厂,到处都活跃着政协系统调研协商谋划产业发展、联系专家指导产业技术的身影。
2023年8月、10月,昭通市政协组织市政协经农委、市直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及政协委员、专家,深入鲁甸县、彝良县、大关县等6县(区),围绕聚焦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深字上下足功夫,带着任务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与种植户、企业家共商发展,到田间、车间和社会各层面中真正去发现问题,把苹果、马铃薯、竹子、花椒、天麻、特色养殖六大主导产业的招商、加工、品牌等关键环节一一掌握清楚。到山东寿光、福建泉州等地学习考察,形成《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提出的有针对性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落实,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村群众持续增收。2023年11月17日,昭通市政协召开常务委员会议,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围绕聚焦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协商议政。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性视察。
2023年,昭通市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深入开展“千名委员走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活动,组织市县两级政协委员,深入11县(市、区)紧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土特产”产品开发等献计出力;组织竹笋产业、生猪产业、马铃薯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实地开展规范化种养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组织企业家委员在产业技能培训、农业生产常用知识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促进产业增效,确保政协委员人人能发挥作用。
在昭通市政协的大力组织和全力推动下,全市形成了政协委员助力产业发展的火热局面:昭通市政协委员杨科协调到15万元经费,邀请市农科院、昭通芸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家到彝良县两河镇两河村就产业发展开展独蒜兰种植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昭通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和致公党界别部分委员充分发挥个人资源优势,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巧家县田间地头,为农业产业发展问诊把脉;昭通市政协委员张歌主动联系农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鸿高帮助鲁甸县茨院回族乡农户利用闲置稻田种植羊肚菌;昭通市政协委员杨平生联系金融部门为盐津县、鲁甸县农户养殖肉牛、种植香菇和鸡枞菌提供8700万元信贷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千名委员走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启动以来,昭通市政协共联系农业农村专家1665名,其中,国家级专家25人、省级专家179人、市级专家200人、县级专家1261人,深入基层3822人次,直接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为民办实事1633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5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3条。
市县两级政协系统务实作为,2579名政协委员齐心发力,积极在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舞台上各显其能,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示范带动主动作为
既善于动口建言、协商议政,又善于动手做事、起而践行
“在天麻种植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到基地这里来,我会第一时间帮大家解决。”在彝良县小草坝天麻种植基地,县政协委员彭家江正在为群众培训天麻种植技术。
彭家江是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目前在彝良有10800亩的3个天麻种植基地和1个天麻加工工厂。彭家江在发展壮大天麻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带动周边群众,4次共组织600余名麻农到基地培训种植技术,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集体和群众参与到产业分红。
这是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一个缩影。为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干出成效,昭通市县两级政协委员主动作为,既做给群众看,又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政协系统联系面广,人才荟萃。为提高提案质量,昭通市政协系统组织委员深入开展“提交一件提案、撰写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履职活动,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建言献策。政协委员们提交的《关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昭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立足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市特色预制菜产业布局的建议》《关于加大产业培育增强就近就业的建议》等提案,得到党委、政府的采纳,有力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为发挥委员们既善于动口建言、协商议政,又善于动手做事、起而践行的特长,昭通市政协积极鼓励企业家委员大力参与竹笋、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业提升和“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委员们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通过“委员企业+合作社+脱贫农户”“委员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灵活多样的链接方式,同群众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并带动群众增收。
昭通市政协委员肖华是双胜(云南)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入驻大关开展优良种猪的培育及生猪养殖后,采取“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8个,年出栏肥猪5.8万头,公司先后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首家养殖专家工作站”“扶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市政协委员廖兴巧是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发展竹笋产业时,形成“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竹产业发展模式,联农带农不断壮大竹笋产业;威信县政协常委、昭通市政协委员张建清在做干竹笋收购时,发现竹笋市场销售很好,积极走访动员周边群众种植发展竹产业2000亩。
“我们将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带头人作用,在推进公司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找与当地经济共赢的方法,立足昭通实际,多维助力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彭家江表示。
(记者蔡侯友 沈迅 通讯员徐有定 曾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