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新春走基层 | 青海格尔木红柳村:合作社托起村民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4-02-07 10:2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晓茜 | 责任编辑:晁亚婷

1月30日上午9时,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首家“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模式农产品直营店内,排列整齐的货架上摆放着蘑菇、茄子、小油菜等新鲜蔬菜。“这里的菜都是合作社直销的,每天早上摘了就运过来,既新鲜又便宜。”市民李女士一边挑选一边说。

(温室大棚内的蔬菜。卢晓茜 摄)

李女士口中的合作社,便是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的仁达合作社。红柳村是在沙窝窝里“诞生”的村庄,近年来,红柳村以合作经济为依托,以新兴农产品市场发展为导向,创办仁达合作社,成功摘掉贫穷落后帽子,嬗变为“明星村”和“先进村”,村民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

温室大棚内 20余种蔬果长势喜人

隆冬时节,红柳村仁达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内温暖如春,棚内种植的油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随处可见,到处是绿油油的景象。农户正在菜地中进行日常管护,大棚里一派忙忙碌碌、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是我们试种成功的赤松茸,你们看,品质非常好!”仁达合作社菌菇种植员罗永生表情喜悦,向众人展示着手里刚采摘的赤松茸。罗永生小心翼翼地采摘,将分拣好的赤松茸整齐地摆放在泡沫保温盒中。

罗永生说,赤松茸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一般在两个多月以上,它种植关键在于控制好温度、湿度。温度一般控制在25至30摄氏度之间就行,湿度保持在60%至80%之间,3至4天浇一次水。

(刚采摘的赤松茸做初加工处理。卢晓茜 摄)

“赤松茸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种植原料,既能让秸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也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罗永生介绍道。

红柳村驻村第一书记桓国平说,仁达合作社引进的赤松茸在海西州是独一份,当时从山东引进这个品种,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现在有两个棚、四亩多地的赤松茸逐渐出菇,预计在春节前可以大面积产菇。”

合作社让村民收入翻了四倍

出了温室大棚,走进仁和合作社办公室,可以看到枸杞、枸杞蜂蜜、食用玫瑰、土鸡蛋等几十种特色农产品陈列在展示墙上。身穿统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们有的入棚采摘蔬菜,有的为购买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者称斤装袋。在这里,整齐划一的大棚、运营良好的合作社、精神焕发的工作人员……仁达合作社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

(桓国平展示合作社的农产品。卢晓茜 摄)

今年53岁的余映红是仁和合作社的员工,在合作社工作以前,他靠打零工为生,每月收入不稳定,还得东奔西跑。2023年2月,他成为合作社的一名蔬菜种植员,每月收入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合作社的待遇好,工作稳定,中午我们还能在这里的食堂免费吃饭,感谢党的好政策。”说到这里,余映红竖起了大拇指,淳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余映红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在合作社工作村民的心声。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就6000元左右,但现在通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可达到27000元,村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桓国平说。

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

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每股分红600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人,仁达合作社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大头哥”也已成为格尔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枸杞品牌。

“我们深入挖掘自身产业优势,成立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大头哥’商标,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组建,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先后种植红枸杞、黑枸杞、食用玫瑰、苗木、饲料草种、紫皮大蒜、白皮莴苣、大田蔬菜、沙葱等农产品1240余亩,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大棚18座。”桓国平介绍。

建村短短7年时间,红柳村已成长为以枸杞、果蔬、肉禽等绿色农产品为主业,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高原美丽乡村。2020年,红柳村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此外,红柳村还打造出占地约3000亩的集垂钓休闲、农家餐饮、蔬果采摘、娱乐观光、农业科普、党性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农业园,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

修鱼塘、盖鸡舍、建猪棚、开放现代农业体验馆、经营农家乐……仁达合作社让游客一边享受采摘的乐趣,一边观赏无土栽培植物。“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做法让仁达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领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

临近春节,红柳村的街道上张灯结彩,年味渐浓。正如仁达合作社内放置的标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所言,产业发展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也更有奔头,期待红柳村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 卢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