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深处 “栗”久弥香——探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发布时间:2024-02-18 13:01:36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刘雅 张红彬 | 责任编辑:马莲蓉“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地,门前高喊灌香糖。”
立冬时节,万物收藏。冬日里的一捧“糖炒栗子”,是多少人记忆中的一抹甘甜。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东南部的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南端,西近京津,东近渤海,光照充足,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宽城被称为“中国板栗之乡”,据史载3000多年前就有了食用板栗。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对板栗充满感情,称其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这里出产的板栗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入口香甜清脆,味道香醇,风味独特。
粒“栗”皆喜悦,颗颗有智慧。
在宽城,板栗树与周围其他植被共同构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发挥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作用,打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样本。2014年,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11月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燕赵大地的宽城板栗有着怎样悠久的栽培历史?各族群众为何将小小板栗赋予“吉利”的美好寓意?康熙皇帝盛赞的“天下美味”又是如何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就此,记者对话宽城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郭春梅、李林俊。
记者:“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吕氏春秋》中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宽城板栗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宽城板栗是怎样一种“燕山风味”?
郭春梅: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以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林为特色的古板栗复合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栽培利用历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已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苏秦传》中也有“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之说。史书所载“冀山”“北”“燕”之地,即指如今宽城所在的燕山地区,实证了地处燕山山脉的宽城有着悠久的板栗种植史,是我国板栗栽培技术的重要发祥地。据地方志记载,自元代建宽河驿后,就有商贩将宽城板栗运销唐山转经天津出口。
目前,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遗产地位于县境内的18个乡(镇),核心区分布在铧尖、碾子峪、桲罗台、塌山等长城沿线10个乡镇,栽植面积共计80万亩。全县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达10万余株,尤其是碾子峪镇大屯村的两棵板栗树树龄已720余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国板栗之王”。这些历经沧桑的老板栗树,承载着板栗栽培的悠久历史。
板栗在宽城县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全县板栗产量达4.56万吨,实现产值约6.9亿元;人均拥有果树面积4.5亩,其中约3亩为板栗林,板栗种植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人间六月芳菲尽,南山栗花始盛开”。宽城县南沟门村因每年举办栗花节而逐渐被世人所熟知。村里随处可见300多年的板栗古树,巨枝横展、树冠如盖,栗花清香怡人,颇具观赏性。
板栗在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代诗人苏辙有诗句“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对板栗的食疗功效作出了形象描述。“齿根浮动叹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南宋诗人陆游也深谙板栗的养生作用。
板栗营养丰富,有“干果之王”美誉,宽城人以栽板栗、吃板栗、用栗枝为饮食特色。自古以来,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春节的年夜饭,板栗都是必不可少之物。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途经宽河城,正值板栗成熟,食后赞曰:“天下美味也。”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诗中讲的就是宽城板栗。此后,清朝廷先后在宽城设立黄庄30多个,专门向内务府供应粮油及特产,宽城板栗被称作“皇家贡栗”。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栽培方法和先天的自然条件还造就了优美、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如今的宽城,村村有板栗古树,家家靠板栗致富,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记者: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智慧?
郭春梅:燕山脚下的先民们在不断探索中,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一套以板栗栽培为核心,农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该系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在栽植板栗时,人们结合地形修建梯田、谷坊、鱼鳞坑等以达到平整地势、改善土壤条件的目的;修建塘坝、集水窖等拦径聚流,以降低地表土壤的侵蚀;种植宿根草类、灌木,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通过秋施基肥、夏压绿肥保持板栗林的土壤肥力;种植向日葵等农作物以引诱害虫。在林下饲养家禽,利用家禽取食林下的杂草和害虫,降低了草害和虫害。收获板栗时,将树周围的杂草和果壳集中于树下,用来培肥土壤。
于是,这种传统的栽培方式形成了梯田、板栗、农作物、家禽复合种养模式,保护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和生物多样性。目前宽城板栗品种有40多种,占全国板栗品种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也充实了全球板栗品种资源库,其中6种本土品种板栗已推广到整个中国北方板栗栽植区。同时,615种野生植物、93种国家三类以上保护动物也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板栗林下间作杂粮、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作物,形成了物种丰富的农林复合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顶松柞戴帽,山腰板栗成林,山下田园村庄”,这是当地老百姓对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核心区内山地景观的俗称。在地势平坦的沟谷地带,村落依水而建,农田环绕村间,板栗林就沿农田向山地依次延伸,分布山坡和山腰地带。走在遗产系统区域内,板栗林漫山遍野,不同季节景色各异,极富有美学价值,是大地自然与人类农业智慧的完美结合。
记者:自古以来,宽城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宽城板栗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怎样的纽带作用?
(宽城板栗林 翁振龙/摄)
李林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宽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板栗文化。在民间,板栗寓意着“吉利”“胜利”,包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种栗、食栗、用栗,已成为当地节庆喜事的“标配”。拜师、求学、升迁、开业、嫁娶和庆寿等重要时刻,人们都以栗子相赠,以祝其大吉大利。娶妻生子,要栽种栗树;子女成婚时,洞房炕上的四角要摆上栗子,老人们还会把大枣、板栗缝入新娘的被角,“枣栗子”谐音“早立子”,以示吉祥,有祝愿早生贵子之意。人们在供奉祖先、祭奠先人时,也都把板栗作为首选之物。
如今,宽城生活着汉、满、回、蒙古等21个民族,经济互通、文化互鉴、情感互融,共同塑造了宽容厚德、诚信进取的宽城文化,板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板栗树多依山而栽,在板栗修剪、采收时,基本上都是乡亲们互帮互助,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习俗,延续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种地、薅苗(间苗)、趟地苗肥、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互相帮助。谁家磨豆腐、包粽子、炸油炸糕,都会给乡邻送一些品尝;冬天各家做黏饽饽、积酸菜,邻里也都会去帮忙;到了腊月杀年猪时,乡亲们在一起喝酒聊天,彼此道谢、分享喜悦,饭后还要炒上一锅香甜的糖炒栗子。
如今,当地很多乡村成立了板栗专业合作社,为栗农提供果树种植技术、培训咨询、产品销售、劳务合作等服务,不仅解决了栗农的生产需求,也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
“八月的梨子,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板栗采摘如今已是宽城的一大节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今年9月,宽城县第五届板栗采摘节在艾峪口村举办。期间,人们除了赏花、品尝板栗,还可以观看宽城背杆、宽城剪纸、热河二人转、大秧歌、大口落子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活动。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共享丰收喜悦。
记者:如今,宽城板栗种植不仅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更打开了市场、走出了国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中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请您谈谈,小板栗何以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李林俊:随着板栗产业的大发展,板栗制品的种类愈加丰富,销售市场不断扩宽,板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被深挖和宣传,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及其附带产业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板栗变“金栗”,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宽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运营模式与2万个农户建立产购销关系,实行全方位服务。依托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建立起了可追溯、全程监管的10万亩有机认证板栗基地和21万亩的绿色板栗基地。板栗产业也是河北省果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业,针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宽城板栗产业优化布局、精准发力,实施销售专供化,出口至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28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板栗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作为宽城县乃至全国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有7大系列60余种产品。在速冻行业,板栗也开始崭露头角。每到端午节期间,市场上推出的速冻板栗肉棕,非常畅销。
与此同时,宽城以科技支撑引领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以及板栗产业研究院、板栗产业科技园,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3项授权发明专利。此外,继续推广古已有之的树下种植栗蘑、种植油葵、散养家禽、种植中药材、种植粮食作物等技术,实现了树上增产、树下增收、产业循环、生态富民,带动全县30多个板栗种植合作社和广大栗农增产增收。
宽城县还将传统板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总体发展布局,在挖掘中保护、在传承中利用,引导农民从单纯传统农业生产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百姓,使历史悠久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在新时代不断结出丰收硕果。
申遗成功只是新起点!我们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遗产系统的保护、发展与能力建设,扎实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真正将宽城“小板栗”打造成国际“大品牌”,让这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记者:名不虚传,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无愧为宽城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更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历经岁月变迁,宽城板栗农业文化遗产延续千年、造福桑梓,颗颗饱满的板栗必将更加历久弥香!
(记者刘雅 张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