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从广州到粤西,一路春班一路春风

发布时间:2024-03-04 14:11:13 | 来源:大洋网 | 作者:张素芹 | 责任编辑:蔡得军

过年看大戏,无戏不成年——这是很多广东人的观念,即使现代娱乐丰富多彩,过年做大戏仍然很重要。因此,春班(粤剧院团在春节期间的演出)也就成为粤剧院团最忙碌的档期。在广州演完热闹的“新年睇大戏”之后,广东粤剧院下辖的一团和二团便开始了下乡演出。

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随广东粤剧院走到粤西的多个村镇,看到了粤剧在民间最鲜活的姿态,看到了民俗和粤剧碰撞产生的别样花火,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另一种方式,也看到了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幸福图景。

粤西地区有年例习俗,所谓“年例大过年”——吃大餐,看大戏,请神游神,年味浓郁。

2月20日,是茂名电白区旦场村年例,旦场村请来广东粤剧院二团,于2月19日至2月22日连演4场大戏。 2月20日上演的是粤剧名家曾小敏、彭庆华领衔主演的经典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

当天下午5时,记者来到旦场村,村里的文化广场已有不少村民来占位。记者跟着村民吃完大餐,6时30分再来到文化广场,现场已无空位。演出开始前,文化广场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熙熙攘攘。

晚上8时30分,锣鼓喧天,精彩大戏开场。文化广场对面,请神游神的民俗活动同时进行。广场周边,是热闹的集市,人们吃吃逛逛。鞭炮声声,烟花阵阵,热闹无比。演出约晚上11时结束。“好看!好看!真好看!”“好美!”正月的村庄,粤韵飞扬,春风沉醉。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我们下午4点半到达旦场村,舞台前已经有很多观众在等待。到8点半演出开场,已经是人山人海,看到这么多的观众,让我们很感动。《刁蛮公主戆驸马》这部戏很多观众都喜欢,大家看了也很开心,台上演员与台上观众的互动很多,非常适合春班。”

粤剧春班如火如荼。2月21日,记者来到化州茅山村。当晚,广东粤剧院一团在这里上演《唐宫香梦证前盟》。

这是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第一次演这出戏,此前在广州排练了一个多星期。“我的外公是这个村的,拿最好的戏回馈父老乡亲。很开心!”文汝清如此表示。

茅山村常住人口约3500人。村里的文化大楼去年竣工,斥资1300万元,主要由乡贤捐资。村里人历来喜欢粤剧,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自己组建的粤剧团,“有二三十个成员,经常去外面演出。”村里人自豪地说。

茅山村的春班现场秩序井然。村民提前报名,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好座位。演出有开场铃、散场铃,颇有剧场的仪式感。整个文化广场有6000多平方米,因此,除了主舞台,广场离舞台较远的两侧,还设有两块巨大的LED屏直播当晚的演出现场,没有座位的观众还可以通过LED屏清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演出期间,记者就在不少平台刷到了茅山村春班的视频。

“我们都喜欢粤剧。大的节日,比如年例都会请大戏。”村里人如此表示。这次年例,茅山村连做三晚大戏。

2月22日是茅山村年例的“正日”,当晚,粤剧名家丁凡、蒋文端领衔主演《洞庭良缘》,吸引了超过2万人前来观看,停车场停了两三千台私家车。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涌来,体验粤剧名家殿堂级的表演;2月23日,粤剧名家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上演《白蛇传·情》,这是《白蛇传·情》首度下乡演出。

据悉,广东粤剧院今年的春班会一直演到3月底,“很多观众期待着我们的演出,我们也会给大家呈现最好的剧目、最好的表演。”曾小敏如此表示。

文旅融合,外地戏迷追春班之余赏当地风情

“我今年50岁,从我有记忆起,就开始看春班大戏了。”在旦场村,一位姓蔡的村民告诉记者。00后小林在外地上大学,回来过寒假的她看到今年的大戏是广东粤剧院来演,立刻约了好友来看。“因为是名家名团,所以今年的年例大戏,人尤其多!”当晚,没有占到座位的小林,全程站着看完了《刁蛮公主戆驸马》。

粤西群众的粤剧基因深厚,粤剧氛围很好,也吸引了很多跨省跨市而来的戏迷。在旦场村,记者遇到了一个10人组成的戏迷团。

来自广州的70后陈女士从2016年开始追春班,“有些戏码的版本,只有在春班才能看到,例如昨晚在鳌头镇,正戏之前可以先看例戏《六国大封相》。在乡下看春班,感觉更有活力更热闹,氛围更加轻松接地气,名家的互动表演也更加自然。昨晚从8点看到12点,大家都一直看到最后散场。”

来自江苏的90后张女士在上海工作,《白蛇传·情》之前在上海演出时她“入坑”粤剧。“今年有假期,有些剧目之前我也没有看过,于是和戏友一起来追春班。”

00后大猫是电白本地人,在深圳长大。“小时候,年例时若有空,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回来这边,我特别喜欢戏台下的氛围感——风吹动幕布,我期待大戏开场——戏台下还有很多好吃的可以买。”大猫也是因为《白蛇传·情》开始追粤剧,也是因为喜欢上粤剧,就留在广州工作了。“小时候看的春班是地方基层院团,现在是广东粤剧院,水平自然高很多。”

追了多年春班,陈女士表示,“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以前很多都是搭戏棚,现在很多村都有了文化大楼、文化广场。戏迷热情不减,一条村请大戏,周围很多村的人都会来看,年例更热闹,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戏迷团晚上看戏,白天在周边游览,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比如,我每年会去广州看三四次粤剧,每次都会去两三个不同的博物馆。”这次是张女士第一次来茂名,“我们也计划在周边走一走。这边看戏不用买票,主要就是交通住宿,我们也当旅游了。另外,跟这些戏迷朋友也很久没见了,大家都是看戏认识的,也借追春班的机会聚一聚,聊一聊。”

春班变迁折射繁荣富强,红线女曾在粤西春班连唱三曲

在化州茅山村,记者见到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他回忆自己30年前第一次来粤西演春班的情形,“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坐车十几个钟头才能到。当时也没有酒店,自己带铺盖。大家分散住在村里,在哪里住就在哪里吃,从一条村走到另一条村。”

虽然条件不好,但氛围很好,“人山人海,在田里搭台。散场后,观众一个小时都走不出去。”打开先河,有了影响,后来在粤西就越演越多。

演了这么多年的春班,丁凡也看到了春班的诸多变化。

其一,戏金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一个剧院演一场的戏金是4500元。现在戏金高了很多,有名家演出的场次可达到十几万一场。

其二,环境越来越好。早年的戏台是用竹子搭建起来的,上面铺木板,演武戏的时候都很忐忑。演戏还要看天气,天气热的时候蚊虫多,天气冷的时候根本挡不住风……如今,很多村里都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大楼。

其三,观众素质提高了很多。粤西的观众会看戏,很懂戏,还经常在一起评论。如今,粤剧吸引了全年龄段的观众。

其四,观众要求高了。“灯光服装舞美……观众要求高,所以现在民营剧团的水平也在提高。”丁凡说,“我们在广州有多少东西,下乡就要给观众多少东西。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这也督促我们不断提高水平。”

“春班下乡演出,比在剧院吵很多,但是看到这么多观众,也让我们演员好兴奋。”丁凡说。

二十多年前,红线女第一次来粤西春班,就是丁凡带来的。当时红线女说“我先看看,我不唱。”但是在现场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还有很多观众爬上了榕树头,红线女感叹“这么多人看呀!”忍不住唱了三首曲,其中就有《荔枝颂》。

粤西的春班盛况引发了很多粤剧名家的关注。丁凡透露,白雪仙也曾从香港过来连看三晚春班演出。

丁凡的弟子、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回忆自己第一次演春班的情形——当时文汝清还在广东粤剧学校读书,学校以文汝清1995级粤剧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广东粤剧青年团,“2000年春节,我们青年团跟着罗品超、罗家宝等老前辈一起去到电白、吴川、东莞等地,配合泰斗级的演员们演出。”

这一次,在家乡演出,文汝清的母亲表示,“整个家族都很开心。我们家族有很多在剧团工作。我和我先生都是剧团的,本来不想让他做这一行的,因为觉得太辛苦。但是他很喜欢。当年粤剧学校来招人,他说‘你不给我报名我就离家出走’。”

粤西是粤剧的福地,很多粤剧演员都来自粤西。他们从小看春班大戏,耳濡目染,便在心中种下了粤剧的种子。

春班源远流长,尤为兴盛何以在粤西?

广东自古就有在新春佳节载歌载舞的习俗。近一百多年来,逢节气、祈福、祭祀等传统活动,常见粤剧演出。据光绪年间《吴川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化州志》记载:“元宵,各神庙、街市俱张灯结彩,士庶嬉游……略如京都戏园式,张灯演戏……”农历正月,更是一年中粤剧演出最集中的时候。

春班的出现没有确切的时间,业内人士认为大概是20世纪20年代,主要从“下四府班”形成。明清两代,广东分为十个州府进行管治。以现在的阳江市为分界,东北面有六个府,俗称“上六府”,西南面有四个府,俗称“下四府”。下四府具体指——高州府,包括现在的茂名、高州、吴川、化州、廉江、信宜、电白等县市;廉州府,辖今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北海、铁州、防城、东兴、灵山、浦北等县市;雷州府,管治湛江、遂溪、雷州、徐闻等地;琼州府,即今天的海南。下四府的戏剧活动一直十分兴旺,粤剧尤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组建和活动于下四府的戏班“下四府班”每年秋季筹备组班,以便赶上秋收后的醮期及其后春季的年例戏、神诞戏演出。

《粤剧大辞典》这样描述:酬神演戏是下四府班生存发展的基础,下四府班的主要演出活动就是演神功戏。每逢神诞、节庆、年例,许多乡村都搭建戏棚请戏班演出,尤其是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各村竞相演戏,于是形成了“春班”的演出习俗。

粤西在明清两代,属于“下四府”,春班兴盛,自是应有之意。尤其是,粤西有做“年例”的习俗,当民俗遇到粤剧,春班更是兴盛。

年例是粤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节日。“食大餐,睇大戏”,就是过年例最重要的两个节目。通常在正月里,当地各村会根据各自习惯择日过年例,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

从广州到粤西到更多城镇村落,一路春班一路春风

春班习俗流播甚远,至今仍十分兴旺,粤西之外,珠三角地区也很兴盛。

今年春班下乡演出之前,广东粤剧院运营多年的演出品牌“新年睇大戏”已经在广州演出6场。从大年初三到初八,在广州粤剧艺术中心,名家坐镇,好戏连台,六场大戏场场爆满,其中《刁蛮公主赣驸马》《洞庭良缘》《紫钗记》等经典粤剧,更是开票不久就售罄。

“每年的‘新年睇大戏’都有惊喜,不同的老倌有不同的风格,百看不厌!”“‘新年睇大戏’充满广府年味,跟‘行花街’‘逗利是’一样是我们家的保留项目。名家名团名剧,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惊喜!”广州观众如此表示。

“新年睇大戏”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戏迷以及游客。有东莞戏迷表示:“我和父母从《紫钗记》开始,在广东粤剧院连续打卡了5场大戏,太过瘾了!两位老人家很开心!”福建游客表示:“这是我第一次过年的时候跟家人来广州游玩,感觉非常棒!让孩子观看粤剧,学习剧中展现的传统美德,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岭南的春天当然少不了‘新年睇大戏’——这是我们用精彩纷呈的传统粤剧,在传统新春佳节期间奉上的文化大餐。今年‘新年睇大戏’票房尤其火爆,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戏迷,也有相伴而至的一家老小,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他们热烈谈论着粤剧,他们合影留念,他们为精彩的表演鼓掌欢呼……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新年睇大戏’的意义所在。”

“今年的春班尤其热闹。大年初九之后,广东粤剧院的两个团都来到乡下演出。今年的春班会一直演到3月,很多观众期待着我们,我们也会献给观众最好的演出。”曾小敏如此表示。

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粤西,还是在珠三角的其他城镇村落,当一台大戏开锣,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汇聚在一起,互相拜个年、道个吉祥,共享过大年的节日气氛,便是春意浓浓,快乐融融。

一路春班,一路春光,一路春风。

(文/张素芹  广东粤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