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撒拉之乡涌动“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潮

发布时间:2024-03-11 17:04:08 |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 作者:申维祖 | 责任编辑:卢晓茜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党委书记旦正才旦谈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宣讲部署情况)

“听了今天的宣讲,我感觉心里亮堂多了,不但掌握了许多知识还明白了很多道理。”3月6日上午12时许,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政府大院,呀训村村民木买才让和其他村的1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党员代表等走出会议室时,脸上舒展出笑容。

原本还担心由于语言不同不好理解,但让木买才让意外的是,请来宣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老师索南旺杰也藏族,而且是一名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

索南旺杰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出处讲起,强调在和平环境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谈到特色文化发展,他认为文都乡多年来积淀打造的“高原篮球之乡”品牌大有拓展空间,与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不谋而合,可以引入“村超”“村BA”“村晚”模式,制定规划和目标,积极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说起学习“千万工程”,他认为要因地制宜,捋清县、乡“文脉”,找到每个乡村的特色和“心魂”,才能让学习和经验落地见效……索南旺杰通过不断运用藏族谚语、实例等,娓娓道来,让两个多小时的宣讲活力四射,笑声、掌声不断。 

“这位老师讲得真有趣,我全记下了。回去要讲给家里老人、小孩听听。”拉龙哇村的旦正措在乡政府旁开了一家理发店,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轻声告诉记者。

草原、帐篷留下了索南旺杰的身影,10年不间断的“中央一号文件”义务宣讲使他体会到:通过教育理念,宣传动员,加之大量的调研才能使宣讲更加系统化,让宣讲内容更贴近实际,让群众“听得懂、讲得清、说得明”后,付诸生产生活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达到宣讲目的和效果。

文都乡位于循化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23700多亩,草场面积15.8万亩,森林面积8.2万亩。全乡共1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2500多户共9300多人全是藏族。域内的文都大寺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007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92.4元,比上年增长9.3%。

文都乡党委书记旦正才旦说,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宣讲中,乡党委和政府首先抓好“牛鼻子”,以结合乡情特色和村情实际,聚焦当前重点工作,学懂、悟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力抓好春耕备播生产、冬春维稳、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和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把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宣传到群众、落实到基层。其次,弄通“骨精髓”,强化方法举措,重点掌握对粮食安全稳供,以及春耕备耕、撂荒地复耕、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趋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注重民生改善“落脚点”,以循化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抓手,积极协调争取农作物种子、有机肥和农用地膜等生产物资,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抓手,让“党风”吹进农户家,让“党音”传进群众心田,让群众成为政策的明白人、执行人和享受人,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2月26日,为期1个月的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启动以来,省、市(州)、县三级联动,活动以“一学三促”(即学政策,促生产、促和谐、促振兴)为主题蓬勃开展。全省抽调宣讲干部将与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进村入户,学习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农情,到草原牧区、田间地头、农家炕头与农牧民拉家常等各种方式开展集中宣传交流,用群众听得懂、能记住的“地方话”,解疑释惑、点拨明理,把接地气、冒热气、动真情的话说到农民心坎上,切实提升宣讲效果和覆盖面,以确保下乡活动取得实效。

(记者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