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传承非遗文脉丨青绣“绣”出青海靓丽名片

发布时间:2024-03-13 16:50: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晓茜 丁泉莲 | 责任编辑:卢晓茜

河湟刺绣、土族盘绣、湟源皮绣……刺绣遍布青海各地,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南路开通时。作为青海各种民间刺绣组成的综合体,青绣以它风格质朴、品类丰富、色彩艳丽的特点成为青海妇女们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更因其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绣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大美青海的文化与底蕴,也向众人展示着一张靓丽的青海文化名片。

颜色艳丽的青绣作品

青绣市场伴随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初春时节,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绣坊内20余名绣娘端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2007年,韩乙米娜成为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第一批绣娘,凭借好手艺转型为绣娘后,她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她的刺绣作品也走出“深闺”,频频亮相省内外各大展会。

青绣作品展现民族团结主旋律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40余名身着土族服饰的绣娘围坐在“青绣工坊”前,配线、穿针、起针……2021年,李发秀经营的青海发秀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青绣就业工坊,互助县金盘绣公司对青绣就业工坊开展网格化管理,通过统一发放订单,统一回收绣品,再发往各个销售点售卖。

近年来,青海省刺绣行业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在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青绣的加工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各地还通过在网上开设商城等方式,扩大了青绣的市场。

青绣作品技艺精美

优化青绣产业资源配置助推发展

从网销订单主动上门,再到代表全省文化特色走向国内外时尚秀场,凝结着高原百姓生活劳作点滴的民族艺术品青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爱。一条条绣线把青绣作品和省内外的市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走进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浓浓的青绣文化扑面而来,这里有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培训、展示展销中心、大数据中心、刺绣联盟中心。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青绣作品,大到刺绣挂画、民族服饰,小到抱枕、团扇、丝巾小摆件等,只要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物品,都有青绣的元素。

带有青绣元素的抱枕

“我省有各民族绣娘30万人,长期固定从事刺绣行业人员近15万人左右,经营刺绣相关传统手工艺的工坊、企业492家,均为小微企业。”负责人苏晓莉说,针对青绣行业小、弱、散的特点,青海省着手创建了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通过不断整合全省青绣资源,优化青绣产业资源配置,着力推进青绣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从而加快推动青绣产业发展。

青绣制作工坊

青绣成为一张弘扬青海文化的名片

2006年起,“青绣”中的贵南藏绣、热贡堆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海西蒙古族刺绣先后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青海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青绣艺术已经成为青海广大农牧区妇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收致富奔小康,以乡村振兴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技艺之一。

“在传承过程中注重挖掘整理能为现代设计所用的元素,只要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要有青绣的元素。”苏晓莉说,通过发挥青绣独有的特色优势,近年来青海省加强了文创设计,通过融入文化元素的方式讲好青绣故事,把青绣口碑做得更美、品牌做得更大、品质做得更强。

带有青绣元素的衣服

青绣不仅广泛应用于服饰、生活、工艺和传统礼仪等方面,如今在建筑方面也有丰富的用途。青海刺绣艺术富含深刻的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文化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刺绣艺术,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青绣作品夺人眼球

青绣承载了青海各民族发展延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青海刺绣的独特工艺和青海人民热爱家乡、描绘锦绣山河的情怀,凝聚着高原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精工细作和敢于创新的智慧和技艺。“未来,我们要在制作工艺、艺术理念等方面再提升进步,让这个流传千年的指尖艺术带领青海各族群众共同致富。”苏晓莉说。

(文图作者 卢晓茜 丁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