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传承非遗文脉 | 青海玉树:笔尖下的匠心神韵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4-03-19 16:56: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蔡得军 | 责任编辑:丁泉莲

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青海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如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从玉树州州府玉树市出发,沿通天河北上约120公里,就到了玉树市仲达乡歇格村。歇格村不仅因藏娘佛塔声名遐迩,也因为这里是玉树地区唯一的本土唐卡——藏娘唐卡的发源地而闻名。据相关史料记载,藏娘唐卡有近1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藏娘唐卡在当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今年六十岁的尼玛,已有50多年的“画龄”。他祖上六代都是藏娘地区唐卡艺人,从6岁开始,尼玛跟随父亲学习藏文字及藏娘唐卡、彩绘、泥塑、版画等一系列藏娘艺术传统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父亲和爷爷影响下,我很快掌握藏娘唐卡及藏娘艺术的各类技艺。16岁出徒那年,就可以独立完成藏娘唐卡作品。”尼玛说,他作为藏娘唐卡画师,先后被邀请至玉树巴干寺、结古寺等各大寺院及周边地区绘制壁画和唐卡,部分作品流传至海外。而在2010年,尼玛参与《中国唐卡艺术集玉树藏娘卷》的资料提供和编辑工作。2024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尼玛位列其中。

唐卡是青藏高原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派别各异。“相对其他唐卡而言,藏娘唐卡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经久不变,底色厚重、形象粗壮饱满,且主题与画风充满生活气息,显得鲜活而富有情趣。再加上采用渲染技法,层次丰富细腻,人物和毛发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的节奏十分丰富。”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葛立维说,最为重要的是,象征作为藏娘唐卡艺术表现的手法,被广泛应用。

藏娘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至今完好保存传统的绘画技艺,唐卡严格遵循古老的度量和风格,未受到其他画派的影响,是通天河南岸唐卡艺术发展的活化石。2018年8月,玉树州玉树市被命名为“中国藏娘唐卡文化之乡”并成立“中国藏娘唐卡文化研究基地”。 2021年,藏娘唐卡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唐卡类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项目的申报工作,促进玉树州文旅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玉树,藏娘唐卡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创作群体和传承人是藏娘唐卡艺术的缔造者,又是藏娘唐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所在。“昂文色格、求尼玛、伊西达瓦、旦巴才仁被授予玉树州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各自在绘制唐卡的基础上,积极发扬藏娘唐卡的传统技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玉树州目前已知的唐卡州级传承人有5名,省级3名,国家级1名,传承的学徒众多。”葛立维说。

今年20岁的次仁央宗是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她成长于玉树州藏娘地区。在她十岁那年,对唐卡产生浓厚兴趣。“唐卡是我们家乡最为常见的,家里的老人们都会给我们讲述唐卡里的人物、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兴趣。”次仁央宗说,后来拜入当地唐卡大师的门下,在大师的指导下,她的唐卡画功也是突飞猛进。

近些年,次仁央宗在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学习唐卡。据她所说,制作一幅唐卡短则大半年,长则需要几年。随着画技的提高,现在完成一幅一米见方的唐卡,需要七个月左右。“每一幅唐卡都有严格要求,构图的先后、造像的比例、人物手中的法器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有任何更改。画好一幅唐卡,不仅要带着敬畏之心,还需要耐心、尽心,要做到极致。这不仅是老师的教诲,也是我们长久以来最大的体会。”次仁央宗说。

现如今,随着唐卡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和次仁央宗一样学习和掌握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唐卡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乡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

“今后,我们还将积极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加强技艺及原材料保护及原料基地建设、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从而营造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的良好环境,促进玉树非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葛立维说。

(作者 蔡得军 图片均由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