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传承非遗文脉 | 湟源排灯:河湟文化里的璀璨明灯

发布时间:2024-03-20 13:22: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晁亚婷 | 责任编辑:丁泉莲

月夜之下,行走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古色古香的旧时建筑对称屹立在长街两旁,玉石店、老式家居、民俗风情体验馆等各商铺门前都挂着精巧的各式排灯。细细端详,排灯木制骨架花纹流畅、灯内图画包含历史人物、名著故事等,引人入胜。

回眸过去,感受排灯历史韵味

盛唐时,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曾为“茶马互市”,明末清初,其成为西部民族贸易重镇,英、法、美、俄等国的商人设立洋行,商贸通达四海,使湟源以“小北京”的美誉名传四方。

期间,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这种名号招牌制作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的牌灯。后又把牌灯改制成能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并有机地融入汉、藏、蒙、回等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成为湟源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和中原文化与河湟文化相结合的完美结晶。

排灯不仅展现了湟源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称颂,也体现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以及对文化艺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背后是众多民间艺人对排灯艺术的深厚感情,他们见证了排灯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传承让排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湮灭。

睿楚,湟源排灯的非遗传承人,他对排灯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几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排灯的发展事业,也见证着排灯的变迁。

“以前的排灯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商家制作灯箱,里面点上蜡烛,以其醒目的特点招引顾客。在后来的历史中,排灯也慢慢改良,成为了现在的模样。”睿楚说。

2006年,湟源排灯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自此,这种精美绝伦的手艺慢慢被人们所熟知。

立足当下,让排灯走进千家万户

在睿楚的排灯展位上,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灯一一挂起,在他手里,排灯不再是单一的灯箱,小型展演戏台被他以比例缩小,放在了展台上,精巧又美观。

睿楚介绍:“从选木料、做框架、框边雕刻、打磨上漆、灯面绘制、灯效调试,每一道程序都要确保万无一失。木制框架是排灯的骨架,要根据设计,利用榫卯结构把打磨好的木料组合起来,再刻上花草人物等图案。灯面制作也尤为关键,绘制的画面内容大多取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河湟文化等,现在还加入了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画在特制的布面上,在框架上绷好,再接通电源,单个排灯才算做好了。”

现如今,湟源排灯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堆绣、皮影、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品,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赞颂,体现了普天同庆、万民同乐、人人相应、吉祥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

“我专攻排灯的木质结构,从图纸到建模到手工雕刻再到上漆,这里每一个排灯的木质结构都是我独立完成的。排灯中精美的图案则由其他师傅完成。”在一旁的展位上,我们注意到一个排灯尤为引人注目,京剧戏台被一比一缩小搬上了展台,里面还融合了皮影戏的元素,在这个小排灯里,大家不仅可以欣赏排灯的制作工艺,还可以观赏小型皮影戏的展演。“这个排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想把咱们青海的非物质遗产进行再创新,融合发展。”精巧绝伦的戏台搭配上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形象,排灯从高高挂起的灯牌再一次变成了展位上的艺术品。

近年来,湟源县“持续挖掘排灯非遗文化资源,拓宽排灯生存发展空间,科学论证、精准定位、详细规划,依托排灯文化‘软实力’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在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彰显地位。让湟源排灯“走出去”。2024年,湟源县牵手南京共同举办“双宁”灯会,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秦淮花灯”和“湟源排灯”同时展现在湟源丹噶尔古城和江苏秦淮老门东,受到两地民众的好评。

睿楚坚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湟源排灯一定可以走出青海,走向全国。下一步,他将继续深耕于排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共同进步,融合发展。

(图文作者 晁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