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赓续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4-03-21 16:35: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丁泉莲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职责使命,深挖红色底蕴,盘活文化资源,传承“两路”精神、“柴达木”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乌兰建设,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深挖资源,激活红色文化“源代码”
号角起,大风扬,建功立业卧沙场;驼铃声,声声脆,前赴后继拓征程。走进莫河驼场,在张存虎馆长的生动讲解下,了解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中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触摸历史脉搏。
乌兰县高度重视莫河驼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实物文物、历史照片和英烈故事,着力把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展示红色遗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实施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整理项目,整理出规范档案资料3000余卷、实物档案800余件,征集藏品100余件,并升级改造了历史陈列馆。积极推进馆藏物品文物鉴定工作,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有26件藏品为国家级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1件、一般文物6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1200万元,对现有驼场30栋上世纪60年代驼工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民宿,更好地保留驼场整体历史风貌。2019年9月,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循化西路红军纪念馆、青藏公路纪念馆、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一并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2020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县级、州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海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退伍军人教育基地、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等。2022年11月,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荣获首批青海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和党性教育的人数达8万余人(次)。
开拓创新,弘扬红色文化“最强音”
一本画册,讲述的是一部恢弘的历史,是老一辈创业者在党的领导下的筚路蓝缕,是历代驼工用艰苦奋斗铸就成的熠熠生辉的群体记忆。由县委党史研究室牵头编辑的莫河驼场红色教育宣传画册《永不消失的驼铃》以传承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为支撑,追寻了多彩乌兰、红色莫河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柴达木红色资源的深远意蕴,展现了“两路”精神不朽的时代价值。
乌兰县加强革命文物资源的搜集整理,通过制作宣传画册、拍摄红色教育纪录片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莫河驼场红色文化网上展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推出系列红色主题融媒体产品,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把红色故事讲得更鲜活、更生动。莫河驼场红色资源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省州电视台等媒体上予以报道,先后摄制了《进藏驼队》《大漠之河》《乌兰方志》《永不消失的驼队》等电视纪录片。
树德育人,点亮红色文化“长明灯”
走进乌兰县茶卡镇,一所红军小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该校以传承慕生忠将军带领万名驼工,跋山涉水,不怕牺牲,为支援西藏解放而奋斗的青藏驼队精神为己任,以“建强红色支部、培育红色信仰、争当红烛先锋、争做红心少年、深化红色关怀”为载体,通过“重走青藏公路”、聆听红色故事、开设红色展厅等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之志、厚植爱国情怀。
乌兰县进一步延伸莫河驼场红色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入挖掘青藏驼队精神,紧密联系历史与当下,以“继承、发扬‘红军精神’‘两路精神’以及青藏驼队精神”为目标,精心设计展陈内容,于2023年10月顺利将县第二中学打造为慕生忠红军学校。同时,立足本土红色文化底蕴,以“红色引领,思政铸魂”为主线,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促进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政课有机结合,以全县重大主题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等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校园红色教育的实践形式和载体,对各学校校园文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全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阵地堡垒。
不忘来时路,红色资源取之不竭;永葆为民心,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在历史时空中焕发的熠熠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精神滋养和信念力量。乌兰县将进一步以首善标准做好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让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