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4-03-28 15:04: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马莲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茶卡“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乌兰落地生根。
坚持“融”为重,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更具体。乌兰县作为海西州唯一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区,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参考的前提下,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为大自然的馈赠,以敬畏之心善待馈赠,以守护之心开展治理。整合茶卡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哈里哈图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和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金子海国家沙漠公园等教育资源,依托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乌兰教学点,完善“1+2+N”全域立体多维度党员干部生态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全民培育,让乌兰生态资源的宝库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坚持“实”为要,生态文明道德实践更凸显。积极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深化“文明乌兰”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净滩”、城乡清洁等文明实践活动。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培育绿色卫生健康生活方式,让“小规约”赋能“大治理”。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持垃圾袋、长柄夹,认真清捡散落在社区角落、绿化带中的塑料袋、废纸、烟头的场面,也正是乌兰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的结果。真正让乌兰生态环境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面子”美到“里子”美。
坚持“人”为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更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是关键。“小风沙飞扬,大风沙满天,沙丘无脚处处走,庄稼遭埋常绝收……”几句形象的民谣,曾是瀚海大漠留在万里长路上的真实写照。现如今,一簇簇梭梭、红柳、骆驼刺让沙子放缓了脚步,曾经的风沙肆虐之境已变得绿意盎然。这是一代代乌兰儿女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跋涉,是接续保护生态的生动实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聚焦美丽乌兰建设生动实践,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奋力书写美丽乌兰新画卷。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供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