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王平:用剪纸的语言去表达美

发布时间:2024-04-03 13:32:34 | 来源:宁夏新闻网 | 作者:李尚 | 责任编辑:蔡得军

在贺兰县文创基地王平剪纸工作室里,一幅幅剪纸作品令人赏心悦目。这些作品不仅好看,还表达着丰富的内涵。

作为银川市(剪纸)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平通过多年的创作积累,在剪纸创作上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在保留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又兼具强烈艺术气息的独特风格。她的作品需要仔细看,方能品味出其中韵味。

剪纸美化生活的点滴

“蝙蝠谐音‘遍福’,蝙蝠含着一个钱,寓意福在眼前,含着两个钱,寓意福寿双全,蝙蝠尾巴带着一串钱,就是来送财的。”

“一个花瓶插两个麦穗,意思是岁岁平安。”

“两个柿子和一个如意,就是事事如意的意思。”

……

王平自幼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每次长辈教她的时候,都会耐心地讲解每种图案的寓意。这些饱含祝福的图案变成窗花或刺绣,渗透在家居物件中,美化着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过去的枕头套、八仙桌的桌布上,都有我妈绣的花样。”从小耳濡目染的王平非常喜欢剪纸,从熏花样、纸捻固定、剪窗花入门到独立完成剪纸作品,她学得都很快。

后来王平学了美术,1978年毕业后来到贺兰一中当老师。那时她依旧喜欢剪纸。“同事们结婚的龙凤喜字,都是我帮着剪的,每一家都不一样。那时候剪的喜字差不多有一百多对了。”

后来贺兰县非遗保护工作启动,在他人的推荐下,王平变成了剪纸的传承人。“我是画油画的,剪纸就是玩一玩,没想到这个东西能剪出名堂。”那时的王平对非遗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剪出来的样子,常常被别人照着剪。她想,或许随手玩的东西真的有价值。

图案中丰富的寓意

伴随着作品越剪越多,往昔长辈们教她的图形,王平也都重新想起并运用在新的创作中。她的作品造型质朴明快,取材蕴含民间谐音或隐含寓意,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其中《龙年纳福》在六折团花中剪出了单数九条龙,其中三条龙独创的正面剪法打破龙的结构,用夸张的造型剪出神兽的形象。三条正面龙威风凛凛,六条侧面龙腾云驾雾,中间是象征太阳的圆形,周围火焰和祥云围绕太阳舞动着。

作品《一路清廉》用中国传统剪纸技法中“谐音”来寓意作品内涵。其中一只白鹭是取谐音“一路”的意思,蜻蜓取其谐音“清”,莲花也取谐音“廉”,寓意廉洁。

作品《民族团结·福泽万家》中,石榴中间是宁夏地图,里面是石榴籽,寓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作品里含宁夏枸杞、稻穗、马莲花等元素;石榴上方的两只蝙蝠,嘴里各含两枚铜钱,取“双全”之意,一只托举着宁夏地图,寓意福泽宁夏;两只鸽子嘴里含着橄榄枝,寓意热爱和平;左右各有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寓意祖国繁荣昌盛;下边是鱼、荷花、莲子和青蛙,寓意连年有余、环境美好。

王平的作品多以单色剪纸为主,内容上多是人物、动物花草等,既积淀着农耕文化的夸张与含蓄,又具有西北文化的粗犷,体现了对民族、民间元素的理解。

一张纸一把剪刀,创造美

由于王平此前一直在画油画,在剪纸创作时,也借鉴了一部分油画的创作技法。

比如剪纸作品《高梁红酒飘香》取材于镇北堡西部影城,便以油画的写实技法去构图,以“月亮门”景点和《红高粱》的剧情做素材,借两坛酒和几棵硕大的高粱穗,用夸张浪漫的手法表现宁夏特色景点,作品左右的云朵是“宁夏”二字。

在创作时,王平也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延伸到创作设计中,形成特定的剪纸艺术风格。

此前王平在南京进修,学院布置作业,要求创作一个系列,单幅10厘米大小,要有连贯性、延展性等,她便考虑要剪二十四节气。但翻阅资料时,王平发现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剪纸作品太多了,自己要剪,就一定要剪出不一样的感觉。“当时我在南京一处园林闲逛,看见里边的花窗突然来了灵感。”王平从节气三候入手,每幅作品用本节气的物候特点构图创作,表现节气特点。整体构图用中国花窗,外框格式统一,内窗格根据四季进行变化,春天八角形,寓意万物生发、欣欣向荣;夏天扇形,寓意热情似火、蒸蒸日上;秋天圆形,寓意丰收喜悦、团圆美满;冬天六角形,寓意冬藏积蓄、瑞雪丰年。作品整体构思设计思考:当观众看作品时,感觉好像自己坐在窗边看窗外春、夏、秋、冬四季风景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示、寓意、内涵与修养。

除了剪纸,王平还用废旧包装纸、旧报纸、旧杂志纸等,即兴发挥剪贴成漂亮的图画,在她看来,创造美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把剪刀。

(文图作者 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