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百年骑楼 烟火人间

发布时间:2024-04-18 13:16:23 | 来源:南海网 | 作者:李昊 | 责任编辑:晁亚婷

(俯瞰海口骑楼老街。李昊摄)

有人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是世界级的手笔,不仅是连接各个精彩景点的纽带,更是串联起海南多元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的纵横交错之地。在环岛旅游公路海口段,有一条充满南洋风情的历史街区,数百年间,从城市肇兴到海口所城初建,从开放琼州口岸到拆城扩建街道,都有它的见证。它,是骑楼老街。

在2009年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中,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在众多优秀城市评比中脱颖而出,与北京国子监街、山西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等街区一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俯瞰海口骑楼老街。李昊摄)

城市的“老祖母”

“骑楼老街,是海口这座城的‘老祖母’。”曾任海口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的蒙乐生对骑楼老街有着颇深的感情。他介绍,骑楼老街包括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古老街巷,覆盖面积约1.21平方千米,总长4.4千米,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600多栋;还有居仁坊、人和坊、园内里、西门外等老街老巷,那是城市文明的肇始地。

(进入清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骑楼老街被迫成了通商口岸、贸易场所,成了海上贸易中转、补给、避风的港口,成了我国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海上航船停靠的节点港口。记者李昊摄)

据资料记载,骑楼老街肇始于海口所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年的琼州锁钥、海防重地,对保护海岛安宁,促进地方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清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骑楼老街被迫成了通商口岸、贸易场所,成了海上贸易中转、补给、避风的港口,成了我国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海上航船停靠的节点港口。

(入清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骑楼老街被迫成了通商口岸、贸易场所,成了海上贸易中转、补给、避风的港口,成了我国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海上航船停靠的节点港口。记者李昊摄)

漫步于骑楼老街,只见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从街道和建筑平面的布局上看,都是前街后院,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属于传统的里坊式;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以及墙体上的彩塑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等,既充满了南洋风情,又融入了海南当地的人文特色。

(“炭画世家”第二代传人韩翠琼正在作画。李昊摄)

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以及墙体上的彩塑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等,既充满了南洋风情,又融入了海南当地的人文特色。记者李昊摄

“从建筑风格看,这些骑楼属于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它的立面华丽,装饰细腻,线条流畅,典雅大方,具有浓郁的西洋古典情调。”蒙乐生介绍,街道两旁的柱廊式骑楼铺设了一条商业通道,这种生态模式与海岛的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使老街显得气势流畅,富有动感。骑楼建筑的檐廊宽阔,是街道的一部分,相互连接,相互包容,极具人性化。一条长廊把无数店铺连在一起,营造一个流动性的大众化购物空间。

“这就不得不佩服海口老华侨的聪明才智与意志毅力了,他们呕心沥血,把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化为兴建南洋骑楼的建筑力,创造这么一个庞大历史街区,创造了城市历史荣誉。”蒙乐生说,早在骑楼初成,海口浦文化明星王克义就做出直地兴建天后宫的义举;先贤饶新孝远走越南芽庄,从小商小贩做起,财产多至6000吨的货船18艘,雇佣的工人多达2000人,创建了海南第一家娱乐场所。还有王绍经、何达奇以及海南书店、会文书店及五层楼等先行者,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和舍生忘死的不懈努力,开拓了南洋骑楼的发展史。

从骑楼老街诞生的那天起,它便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以绵延的临街长廊拥抱生活在街市里的芸芸众生,如老祖母般慈祥、亲切,日复一日地保护店铺日常经营,让客人躲避烈日与风雨。它既展现了热带海岛的商业风范,又体现了海滨城市的人文关怀,既亲和,又豪迈。

骑楼老街里的“守”艺人

在骑楼老街,南洋风情建筑是老街的景,传统文化像老街的魂,而手工匠人便如老街的血液,他们世代坚守于此,用匠心和匠作守住传统手艺,守在骑楼老街,守着非遗文化。

在骑楼老街里,有一间约十平方米的炭画工作室,叫做“炭画世家”。走进其中,可见墙上挂着各种人物肖像和花鸟画,形象逼真,如同照片一般。这里就是“炭画世家”第二代传人韩翠琼的画室,里边挂着的所有画,也都出自她和儿子叶保龙之手。

炭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又称“炭精画”,用炭精粉为绘画颜料,炭铅笔、擦笔、药棉和橡皮为绘画工具,以画人物肖像为主,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四十年代,炭画在海口刚刚兴起,老街新华路、中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画师在画炭画。

彼时,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年仅20多岁,便独自一人从文昌锦山闯荡海口,自立门户。在海口市工艺美术社工作期间,他不断努力自学,几年后画艺突飞猛进,尤其是炭精粉画,赢得了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赞叹和肯定,成为当时老街一张特别的名片。也是靠着这门手艺,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深受父亲影响,自小也喜欢绘画的韩翠琼对炭画有着不一样的感情。1972年韩翠琼高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画笔,成为炭画第二代传承人。骑楼老街中山路修缮后,韩翠琼母子又将炭画馆搬回了骑楼老街。

“那时的老街还很冷清,没有什么人。现在在老街,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我真的等到了老街从默默无闻到人声鼎沸。”这一路来,韩翠琼亲眼见证了骑楼老街从陈旧斑驳到整洁繁荣的转变,人气越来越旺。

如今,骑楼老街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有更多人走进这里,了解这里的人文风情,了解炭画技艺,让韩翠琼既欣慰又高兴。“骑楼老街就是我的根,我要在这里守一辈子。”她边说着,笔下人物的轮廓随之逐渐清晰。这时,一束光打在画纸上,照亮了她画画的手,也点亮了“炭画世家”的未来。

(如今,传统样式的建筑入驻了各类新兴业态,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骑楼老街。李昊摄)

老街“不老”念旧也恋新

岁月流转,骑楼与生俱来的“人间烟火味”,让它在不知不觉中深深“长”进了人们的生活,也“长”进了人们的心里。

如今,传统样式的建筑入驻了古典茶坊、小资咖啡厅、新式伴手礼店、轻食西餐厅及非遗艺术馆等各类新兴业态,每逢传统节日,这里还会举办非遗技艺展示、戏曲表演、书画作品展、讲座等活动,骑楼老街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骑楼老街的建筑有属于它自己的味道,既保留了历史古韵,又能与新兴业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充满海洋气息的海边宽宽伴手礼店位于水巷口入口处,于去年5月开始营业,主要经营海南特色食品以及文创等伴手礼。店铺负责人李子是福建厦门人,她坦言,自己当初会选择在这里开店,除了看到骑楼极高的文化价值,还因为政府的支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让她对海口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想要让骑楼老街‘活’起来,需要向‘新’而行、以‘质’取胜。”蒙乐生认为,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当前,应抓好骑楼老街片区保护修缮和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艺术馆的宣传工作,同时,要让现代商业在这里“扎根”,融入民宿展演、特色美食市集等多种新业态,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南洋风情,听华侨下南洋故事,打造出属于骑楼老街独一无二的文化IP,擦亮海口的文化历史名片。

老街“不老”,趣味新潮。在骑楼老街,城市文脉与市井烟火相容,一幅“旧”与“新”共荣共生的文旅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