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方寸之间”也有“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3: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蔡得军 | 责任编辑:丁泉莲城市更新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也在进行着重大变革。传统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更新早已不适合这个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微更新。
与大型公园相较而言,“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之间,类型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因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群众使用等特点,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
(在望柳庄游园内,市民在游玩)
“口袋公园”虽小,所承载的幸福却不少。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开门有景,推窗见绿,百姓一出家门就能看见藏在“口袋公园”里的“方寸之美”。小而美、看似不起眼的“口袋公园”,不仅提高市民对绿地的感知度和获取度,也扮靓城市微空间,让居民们转角邂逅精致生活,成为提升城市品质、装扮美好生活的“点睛之笔”。
最近几天,随着气温回升,格尔木市区的不少居民开始到就近的公园散步游玩。在格尔木市黄河西路以南、迎宾路以西的“铁园”内,荡秋千的孩子、吹拉弹唱的老人、闲坐聊天的三两好友随处可见,这里已成为附近居民家门口的“打卡地”。
(在铁园内,市民们在跳广场舞健身)
“公园也不再只是叔叔阿姨的专属聚会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公园,让大自然给自己‘充充电’,真的能让自己的状态更好。”李子玉坐在公共座椅上,神情放松自然,看着不远处荡秋千的自家孩子笑着说。
据李子玉说,在格尔木市区,类似于铁园的“口袋公园”还有好几个。这些公园的建成既完成了城市建设,又完善绿地系统,改善了城市整体面貌。既有艺术的灵动,又丰富城市街景,还给周边居民提供了娱乐、健身、赏景、游玩的好去处。“节假日或者不加中午班的工作日,她都会来这里转一圈,拍拍照、吹吹风,心情真能变好。”她说。
(在铁园内,市民进行文娱活动)
从铁园出发,沿着黄河西路向东走五、六百米,就到了人气更旺的中山路小游园。崭新的步道、丰富的健身器材、郁郁葱葱的绿化、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72岁的陈建军就生活在附近,据他介绍,过去他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随着中山路小游园建成,陈建军多年来想出门散步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没事干的时候出门转转,吹吹风、散散心,走几分钟就能到公园,和这帮老家伙打打乒乓球、下下棋,我这心里别提多美了。”坐在公园内的长椅上,陈建军看着几位老朋友们赞叹道。
(在中山路小游园内,市民在打乒乓球)
和陈建军同样高兴的,还有周边的居民。昆仑花园、玲珑湾花园、昆麓小区……因为在家门口建起了一个休闲运动公园,居民们心里都格外高兴。在周边高楼的映衬下,这个休闲公园就像居民小区中的一片“绿洲”,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
“晚饭后就喜欢散散步,现在公园建在了家门口,太方便了。”“设施齐全,成了散步遛弯的好去处,大家都很高兴。”从市民们的这些话语里能听得出来,他们因为家门口有了休闲好去处都很高兴。
(在中山路小游园内,市民们在打篮球)
近年来,格尔木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主线,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见缝插“绿”、见缝插“景”,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小而美、美而精的“口袋公园”。
“我们结合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计划实施一批融合海绵城市和节水型园林理念的‘口袋公园’,通过优化城市闲置空间,提升城市绿化率和市民满意率,把‘边角料’变成‘上好料’,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附近市民的生活常态。”格尔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建项目服务中心负责人靳兆峰说。
(几位市民在铁园内健身)
“口袋公园”的打造,是城市发展温度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生动诠释,还是“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格尔木,一个个“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民的生活里,以往无人问津的“剩余空间”正成为城市的“金角银边”,大大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像市民们发的朋友圈那样:“家门口有了亲近自然的好场所、好去处,真真正正是‘方寸之间’也有‘诗和远方’。”
(文图作者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