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博物馆,千年跨越有余温

发布时间:2024-05-20 16:53: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晓茜 王玉梅 | 责任编辑:卢晓茜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读懂一座城,从参观博物馆开始。如今,伴随着文旅热,博物馆的热度也逐渐攀升,观赏精美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带走文创产品……青海各地博物馆吸引着八方来客。

近年来,青海各地的博物馆形成了以河湟谷地为中心,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为主题,立体式全景反映青海的博物馆群,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的基地。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5月17日9时,站在青海省博物馆数字体验馆的沉浸式5G数字体验区,室内的灯光熄灭,近20米长的投影屏幕跃入眼中,屏幕上播放着《丝路山水图》。

循着由音、声、电、光……特效组合成的《丝路山水图》,现场的观众早已跨越千年:河湟谷地的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展现在眼前,他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祭祀祖先。伴随着驼铃声声,观众又穿越到青海丝路古道,不同民族服饰的商人带来多样的货物汇集于此,带着观众一览高原大地曾经的贸易盛况。来来往往的驼队、马匹等元素,配合着动画效果,丝绸古道丰富多彩,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我不止一次来过博物馆,以前只能看到展示柜中‘冷冰冰’的文物,但这次在数字体验区,我感受到了文物是有温度的,我看到了彩陶诞生的时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市民陈静冉说,数字体验区逼真的动画效果加上现场的灯光渲染,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暑期临近,青海省博物馆迎来“打卡”热。

丰富的观展体验中,利用高科技看青海古路之变迁,展现数字化保护成果,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理解文化内涵,通过数字技术服务与文旅融合,青海省博物馆的数字体验模式让原本“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有4.6万多件,种类繁多,其中展出的藏品需要新方法、新途径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手段,不仅能提升观众对于文物的认知,观众也可以遍览文物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聆听文物背后的典故。”青海省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王世威说,现如今,观众对博物馆知识的传递、信息的共享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字体验的互动展示,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实体文物,又可以将文物承载的信息全面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国内首家自然资源博物馆——尽显大美青海

想了解青海的生态,那就一定不要错过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占地面积751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展示青海壮美自然资源为主的省级博物馆。首次实现了以山、水、林、田、湖、草、生物、矿产资源融合展出,也是首例以“两个统一”职责为主构建的博物馆,准确而深刻地展现出“大美青海、自然之窗”的独特魅力。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序厅,恢弘大气、简洁美观。以青海省版图作为主题背景,三条灯带通贯顶面,充分展示着大美青海及青藏高原的雄伟壮阔。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隆起的?”地球科学厅工作人员介绍着奥妙无穷的知识。通过“梯形和球形LED屏”,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知宇宙与地球;“青海地质年代岩性标本环”直观反映了青海的地质演史;“裸眼3D”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以及隆升对我国气候和自然地理的影响,能够让参观者感受青藏高原数亿年来沧桑巨变,回望沧海变高原的神奇历程。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内,生物的进化历程得以展示。

除了展示青藏高原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还设有自然资源厅,以“山水林田湖草生物矿产”为主线,将大美青海壮美丰富的自然资源展现在参观者眼前。实体沙盘与巨型弧屏相结合的综合电子系统,给人一种震憾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讲解员精彩的讲解下,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展示、视频资料、电子沙盘以及琳琅满目的动植物、矿物标本,直观、真切地了解了青海的山川、河流、冰川、动植物、矿产等丰富自然资源,也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赋予青海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大美轮廓。”来自四川的游客龚婷婷说。

对话河湟,跨越千年

“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走进河湟文化博物馆,游客或驻足在“三河间”的等高线沙盘旁边,观看着河湟的地理范围,或站在陈列了374件柳湾出土的彩陶旁边细细观品味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河流域四大文化示意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其分布情况。

“河湟地区素有‘彩陶王国’之称,柳湾墓地遗址是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已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多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河湟文化博物馆综合部主任韩海军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文物展示柜里的头像彩陶壶。

这是一件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文物,文物造型为人头形象,呈仰望状。人像眼睛、嘴巴细长镂空,下颌突出;鼻子坚挺且鼻孔镂空;耳朵塑于面颊处,有镂空的耳洞;面部以黑彩线条绘制出头发、眉毛、睫毛与胡须;壶腹圆鼓,上腹绘五组连续的漩涡纹——陶壶造型朴拙生动,展现出黄河上游古人类的艺术底蕴。

河湟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彩陶。

“直观的看到彩陶,令我震撼,仿佛先民们烧制陶罐的情景就在我眼前,这些彩陶纹饰精美,吸引着人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19岁的大二学生李海超说,河湟文化博物馆激发了他对河湟文化的兴趣。

除了彩陶,河湟地区世居民族、生产生活、民族宗教、河湟非遗四个单元着重展示“青海拉面”“青稞酒”“青绣”名片以及宗教建筑艺术、民族团结进步杰出人物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成果。再往里走,展厅以模型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河湟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

“自2023年7月开馆以来,河湟博物馆共接待参观游客7.8万多人。”韩海军介绍,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高原大地、了解河湟文化的大门已徐徐打开……

(文/图 卢晓茜 实习生 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