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存史启智 博物致知

发布时间:2024-05-21 10:49:56 | 来源:广西日报 | 作者:秦雯 | 责任编辑:王玉梅

文物静态展示结合非遗活态展演,生动展现广西多彩民族文化。

数字技术打造博物馆全新观展体验。

博物馆奇妙夜点亮城市夜间文化生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寻找文明的足迹,感知历史的温度。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我区不断拓展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播等核心功能,进一步夯实服务公众文化生活的智慧粮仓,馆舍内外,文脉传承,气象万千。

丰富展陈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景深

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烽火南疆——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广西民族博物馆“同心共筑壮美家园——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成功入选。

八桂大地,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古人类、手斧、贝丘遗址、大石铲、花山岩画、铜鼓、灵渠、土司、岩洞葬、摩崖石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红色革命文物等丰富的文化遗存,彰显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展现广西多元交融的深远历史。

守护八桂遗珍,赓续中华文脉。近年来,我区各地各级博物馆依托馆藏特色和地方资源,推出一系列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陈列展览。“广西古代文明陈列”“万卷·书生——馆藏古籍陈列”“穿越时空的鼓声”“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寻踪问迹五亿年——广西远古生物探秘”“戏剧长缨——桂林博物馆藏西南剧展文物史料展”等精品展览,讲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我区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有形、有感、有效提升陈列展览质量,助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自治区博物馆推出“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展览,全方位、多角度诠释广西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发展之道,鲜明展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民族文化与清廉文化有机融合,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园和廉洁文化展示园;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积极开展五彩八桂——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年均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社教活动、主题研学活动达300多场,受众人数约30万人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博物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区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大河文明”“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邂逅八千里——中德艺术交流展”等展览,主题鲜明的展陈空间、珍贵精美的文物展品,展现不同文明诞生、发展、演化和流变的历史轨迹,文明交响激荡真切共鸣。

文物述古,桂韵远播。2024年,南宁市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我区共有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体系布局持续优化,通过实施百家博物馆建设、“1+10”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2023年,全区备案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48家,举办陈列展览数量426个、社会教育活动4746场,接待观众超2686万人次。全区各级公共博物馆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引领观众寻根溯源,畅游历史长河。

跨界出圈文博教研走出馆舍天地

收藏历史,传承文脉,在推出特色展览之外,我区博物馆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围绕历史文化、艺术美育、自然科学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与此同时,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日趋常态化,推动历史文化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近公众。

自治区博物馆立足馆藏特色,推出系列教育项目和主题活动——在该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节气手工书;在考古探秘馆,互动体验游戏吸引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踊跃参与;在历史小剧场,沉浸式演出《梦见瓯骆》《一颗银扣子》精彩上演。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铜鼓文化研学实践课程、“小小国宝守护人”主题展览社会教育活动,并将民族文化赏析课送进校园,探寻壮美家园、非遗之夏博物之旅等活动颇受中小学校师生欢迎。

文脉相承,文教并进,全区各地博物馆还通过主题研学、参观互动、沉浸式演出、非遗手作等丰富体验,让观众感知文物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广西自然博物馆举办“小小博物学家”研学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南宁市博物馆推出“寻美之旅”民族服饰公益研学课程,上线《96号汽灯店》探索解谜小程序;柳州市博物馆开展“古城印记”研学活动;桂林博物馆举办“不能忘却的记忆——桂林抗战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百色起义纪念馆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及公益讲解活动;防城港市博物馆开展“石器应用——古人的大智慧”研学课程;横州市博物馆举行“博物馆奇妙夜”活动,通过以文会友、诗海探香、巧手拼接等游园项目,引领游客穿越千年时光……

拥抱互联新时代,流行的短视频等方式成为现代博物馆提升服务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5月,广西博物馆集体入驻抖音,“广西文物dou起来”活动全面启动。我区各大博物馆通过策划热点活动、打造博物馆特色IP、开发数字文博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推动博物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文物在互联网中活起来、潮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自觉成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讲述者”和“代言人”。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让更多人民群众更广泛便捷地共享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我区博物馆加大与教育、科技、媒体、设计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和合作项目,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美好交汇。自治区博物馆与五菱汽车联合开展“行走的广西博物馆”项目,以文博主题改装车、车尾箱集市、快闪活动、文化沙龙、互动课堂等形式,打造“博物馆+旅游”新场景,让馆藏资源得到更时尚化、年轻化的呈现。广西民族博物馆积极拓展朋友圈,与肯德基、浅茶、滴滴、万科等多个品牌合作,带着展览活动、联名文创走出馆区,走进街区,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交融……全区各地博物馆积极举办文创集市、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扩展文旅消费新域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新多元的美学体验。

科技赋能为文物活化保护添光增彩

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滋养人民美好新生活,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还有赖于博物馆不断提升服务、完善体系。近年来,我区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科技助力,推出数字展厅、AR导览,拓展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全新的博物馆打开方式。

走进我国首个铜鼓文化数字专题展览——“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展览利用多种先进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展示空间,改变了观众以往的观展体验。裸眼3D屏幕、AR互动、人机交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手段运用,让观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广西铜鼓的千年辉煌与深远影响,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历史穿越时空,记忆投射现实。我区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AR眼镜智慧导览服务,提供VR头显设备,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文物的发掘过程以及文物在造型、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细节和看点淋漓尽致地呈现,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各大博物馆依托数字技术打造云上展览,构建“不打烊”的博物馆,增强文化服务供给力,让大众突破时空藩篱赏览文物,让文物更鲜活地走进美好生活。

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广西积极推进慧博物馆建设,大力推动市级以上综合博物馆提供数字导览、虚拟展厅、自助讲解、高清直播等新型服务,通过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产品和公共服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区各地各级博物馆努力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以云课堂、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瓯骆学堂、文化遗产周周学、馆长说宝、博物识珍、书画古琴雅集、二十四节气微课堂等品牌活动,增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力度,让更多人触摸历史温度,体会文物之美。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参观,关注博物馆建设,从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中获得给养,在不忘本来中汲取创造未来的力量。

(记者 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