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格尔木青少年答题“思政+”

发布时间:2024-05-24 17:04: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蔡得军 | 责任编辑:卢晓茜

如何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新”起来?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宗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拓展“一心四全八阵地+”思政工作机制,“高扬旗帜”“党建引领”守正创新”“立德铸魂”,扎实推进全市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全新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阵地”文化育人重熏陶

走进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的校园,处处透露出“雅”的气息。在教学楼的楼道里,一幅幅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墙体画连成画廊,积极向上的红色校园文化让人耳目一新,楼道不仅是师生的“走道”,更成为了传递文化的“通道”。

在江源路小学校长朱序忠的带领下,笔者了解江源路小学思政课开展的详细情况。只见每个教室的布局亮点纷呈,有的教室清爽文雅,有的教室充满创意,还有的教室看似布置简约却也饱有内涵。随机走进一间教室,随处可见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橱窗里展示着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展架上摆放着学生亲手描绘的石头脸谱……

学生制作的石头脸谱。(蔡得军 摄)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构建雅德课程,课程采用学期、年段、周次等序列化开展。大力实施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构建一套雅德课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等活动,通过书法、围棋、音乐、科技、烘焙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实现思政教育与教学工作有效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朱校长表示。

据了解,江源路小学依托第二课堂社团课,开展才艺课程30多种,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等综合能力教育,搭建创新、创造、探索,合作学习的平台,以利于学生高阶思维与积极情感投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与人文底蕴,艺术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意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江源路小学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全都来自于孩子的参与和创作,有孩子参与的校园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思政课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红色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生物、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列入其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培养孩子的思维,思政课开设的意义才能最大化。”在参观完几间艺术教室之后,朱校长感慨道。

近年来,江源路小学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以“德育”为核心内容,通过统筹规划学校的一砖一瓦、一墙一楼,让学校的每一处景致都承载欣赏功能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重发展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格尔木市第二中学是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青海省)建设单位,也是海西州立德树人工作先进学校。据格尔木市第二中学校长何艳介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思政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区域联合大教研为抓手,定期组织思政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研讨及观摩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思政教师专题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

格尔木市第二中学内,李蓉正在为学生上思政课。

“学校通过打造思政名师工作室,开拓育人新格局。工作室以‘导师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搭建思政一体化教师共同成长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让‘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课堂走进学生心坎,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何艳说。

何艳口中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指的就是由格尔木市第二中学的“育珠”思政名师工作室。据工作室负责人李蓉介绍,“育珠”思政名师工作室由格尔木市第二中学五名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引领成员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工作室成员所在区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与研究,积极参与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活动总结推广活动成果,真正让工作室成为思政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

格尔木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格尔木市第二中学坚持教师“成长三部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新入职教师要立足岗位,依托‘五子青蓝工程’,尽职尽责备好课、上好课、勤辅导、出实效;中青年教师通过理论充电、教学教研、提升自己,读好书、深教研、做课题、提能力;骨干教师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推广自己、影响别人,做示范、讲经验、出成果。”何艳说。

“家庭+学校”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行人加一行骡马,在高原上走了3个多月时间,于11月才到达了拉萨,比想象中还艰难。而这3个月的高原之旅,牺牲了上百位同志,损失了上千匹骡马,这让慕生忠即使到了拉萨也高兴不起来。”晚饭过后,陈晟家的书房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这是他的孩子在阅读慕生忠将军的故事。

据陈晟介绍,他的孩子就读于中山路小学,以前为提升文化课成绩拼搏,忽视孩子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良好品德养成、劳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任性、懒惰、自私、偏激等性格,甚至产生追星赶潮、逐利享乐的价值追求,孩子成人成才的目标导向发生了偏移,心里很着急。”陈晟说。

但随着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孩子的情况发生巨大的改变。“每天晚上,就会让我们讲红色故事。慢慢地,他对红色故事、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很着迷。现在的思想观念跟以前大不相同,书架上摆满了历史名人的传记和各行业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的集合、红色家书和革命先贤的手稿相册。寒暑假的时候,总喜欢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跑,将军楼公园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嘞!”陈晟笑道。

“孩子的成长不能紧紧依靠学校,我们家长也要参与其中,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展现自己的‘好榜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孩子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现如今,类似的一幕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格尔木市的许多家庭中。

而这些,只是格尔木市开展思政教育以来的一个缩影。

(文/蔡得军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