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山灵水秀,从“一”说起……

发布时间:2024-06-03 11:25:45 |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贾 泓 李庆玲 牛玉娇 祁晓芳 | 责任编辑:卢晓茜

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的海鸟。(本报记者 祁晓芳 摄)

提起海北藏族自治州,大家就会想起一个形容词——梦幻,足见这里的美如同梦境照进现实。

初夏的海北州还有些寒冷,但梦幻二字依然能得到很好的诠释。行走在海北大地,我们看到,白雪掩映的祁连松柏更显苍翠;我们听到,仙女湾湿地上的鸟鸣声更加清脆;我们发现,远眺普氏原羚也不是一件难事……

如何让生态更加美好?在海北州采访扎根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一”。

从一棒接着一棒地治沙到一年接着一年地种树,从不能让一寸草地受到践踏破坏到不能让一只野生动物受到惊扰。海北人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成为海北最靓丽的生态名片。

“闯过”湖畔治沙的每一个难关

在青海湖东北岸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面积达4000公顷的沙漠绿洲,这里就是克土沙区。站在景观台向沙漠腹地望去,各类乔木、灌木高低错落向远处延伸,顽强的沙棘犹如绿化勇士,在绿洲的最前方向最后两座沙山挺进。眼前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漠。

“克土治沙的历程要追溯到40多年以前。那时,这里是有名的风沙之地,不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危害青藏铁路、青新公路、湖东旅游公路等长达180公里的路段,还严重威胁着青海湖周边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说,为有效遏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晏县将克土划定为完全禁牧区,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模式,开启了艰辛的治沙历程。

克土地区年均气温-0.5℃至-1.5℃,年均降水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可达到1700毫米左右,在这样高寒旱沙区治沙造林谈何容易!然而,海晏县的治沙工作者却不畏艰辛,科学治沙,大胆创新出一系列适合高寒旱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基本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态系统,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高寒旱地区治沙造林新路子。

2009年,治沙人员大胆从辽宁引进樟子松,在克土大面积推广,填补了克土无常绿乔木树种治沙造林的空白。同时,用适合沙区造林的青海云杉、樟子松等乔木树种采取低密度造林模式改善沙区的林分结构现状,最大限度发挥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了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提高了沙漠绿洲的抗逆性。

石德荣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我们探索草格沙障固沙加植苗造林的实用新技术,并采用乌柳、柽柳、青杨、柠条等乡土树种代替常用的沙棘进行治沙造林,使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保存率达到80%以上。还通过采用工程与生物相结合、机械固沙加人工造林技术模式、乌柳和樟子松(青海云杉)混交造林技术模式、种植植物沙障+造林、封育补播等措施,以及培育和营造沙地柏、乌柳、柠条等乡土树种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实现了较好的固沙效果。”

望向眼前的一片青绿,石德荣说:“在海北治沙很难,但我们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每一份努力只为了绿化区一米接一米地向前推进。2023年,海北州共完成国土绿化近2.4万公顷,草原退化治理面积8.8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3586.67公顷(5.38万亩)。海北,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的难关,在青海湖畔筑起一道壮丽的绿色屏障。

守护每一个需要“独处”的空间

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有个“羚羊小镇”——哈尔盖镇,小镇有一座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站在基地31米高的观光塔上眺望草原,经常可以寻找到普氏原羚的身影,身边的望远镜也可以成为邂逅普氏原羚的“利器”。

刚察县草原站站长赵殿智望向这些草原上的精灵,向记者介绍:“普氏原羚是中国独有的物种,被称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猫’,为保护好普氏原羚,2007年刚察县建立了我国首个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两年后在哈尔盖镇挂牌成立了刚察县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2017年十分荣幸地被授予了‘中国普氏原羚之乡’的称号。目前普氏原羚的数量已从监测之初的不足300只增加至3000余只,占整个青海湖周边普氏原羚数量的85.7%左右。我们所在的这个基地,应用亿像素阵列式计算摄像机、VR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可全方位展现普氏原羚生存栖息环境。”

为什么能够在哈尔盖如此轻松地邂逅普氏原羚呢?赵殿智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为了确保普氏原羚安全越冬度春,缓解与家畜争食现象,工作人员会深入普氏原羚密集区投放饲草料,为普氏原羚打通觅食通道,确保普氏原羚顺利度过枯草期。

刚察县无微不至地为普氏原羚创造最“舒适”的生存环境,在青海湖畔展开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不能让一只野生动物受到惊扰!”赵殿智坚定有力地说,刚察县各乡镇、农牧部门、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合力形成了野生动物保护链,全面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网,坚决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巡逻随时观察野生动物的活动动态,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生态管护员巡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管护员队伍,加强对普氏原羚、岩羊、黑颈鹤等鸟类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巡护,特别是对野生动物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加强巡护。

保护好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海北州从每一处栖息地、每一个重点保护对象做起。目前,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面积达到1899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5%,重要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雪豹、普氏原羚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对象,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到2023年底,海北地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恢复到3400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达到保护初期的44倍。

“刻下”每一次旅行的生态“印章”

走下基地的观光塔,跟随基地经理助理兼讲解员陈志君的脚步走进基地的科普馆。

普氏原羚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等相关介绍及优秀摄影作品一一呈现在眼前。走到实时观测的大屏幕前,陈志君停下了脚步。只见巨大的屏幕画面里,美丽的哈尔盖草原一览无余,拉近镜头便可更加清晰地观察到正在吃草的普氏原羚。同时,这里也可以欣赏到基地拍摄到的普氏原羚的画面集锦。

科普馆内还有两间教室,展示着中小学生制作的各类普氏原羚造型的手工及绘画作品。陈志君说,每过一段时间,哈尔盖镇周边学校的同学,都会到这里开展普氏原羚科普研学活动。学习结束后,孩子们会郑重地在野生动物保护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拿到一张“研学证书”,还可以在明信片上盖上基地独有的刻着普氏原羚形象的印章。

在基地的另一端,还有24座可爱的“小蘑菇”。这些蘑菇造型的星空房,从远处看仿佛与草原融为一体。夜晚躺在星空房的床上,月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房间,抬头便能看到亮晶晶的星星。

“2023年6月,基地正式开始运营,现在由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重点推动自然教育、研学旅游及星空主题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听、看、研、学、悟’等方式,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坐在星空房内,陈志君说:“我们还与刚察县林草部门、周边乡镇一同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并在基地内设置了一处蓝天救援队普氏原羚救助点,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陈志君告诉我们,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还负责另外两处生态旅游景区——湟鱼家园观鱼体验区和圣泉湾生态旅游体验区。沉浸式体验青海湖美景、零距离亲近水鸟、近距离观赏湟鱼洄游产卵……在这两处景区,游客同样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漫步在海北的每一个景区,都能够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的生动实践。海北州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持续提升百里花海、阿咪东索、青海湖断崖等核心景区建设,推出“上去达坂望门源”等精品旅游线路,照壁山、圣泉湾、托茂部落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推动生态旅游产业优质发展的同时,也在每一次的海北之旅上“刻上”了美丽的生态“印章”。

(记者 贾泓 李庆玲 牛玉娇 祁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