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都兰:坚守“粮”心种粮有“道”

发布时间:2024-06-19 17:02: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得军

六月的香日德绿洲大地,麦苗夹岸穗将作。站在村口从南往北望去,一片片麦田长得正旺。端详着自己的麦苗,李占忠心里的喜气儿也忍不住往上涌。这些年和土地、粮食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到,靠良种推广、规模经营、科学种植,日子才过得更有奔头。

李占忠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凭着半辈子在土地上的坚持和探索,种粮种出了“名堂”,闯出了一条靠种粮增收致富的新出路。

达成共识打实种粮“桩脚”

作为当地人熟知的种粮大户,这名号来之不易。谈起自己的种粮历程,李占忠露出了怀念的笑容,他说:“1950年农场成立之后,许多外县的群众搬迁到香日德镇,农场就发展成五个大队了,那时候农场将近有七万亩土地,作为我们村的支书,整天就是带着村民搞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渐渐地产量也就上去了,老百姓的日子也慢慢好了,那时候我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想法:如果不种田的话,我们将来要吃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占忠在家乡承包田地,决心带领大家找到种粮致富的道路,让想种田的人能种田,让会种田的人能赚钱。但是,当时的交通并不方便,水源也不稳定,种田几乎全靠人力,小麦亩产也只有几百公斤,除去人工费,种粮基本不挣钱,没有人理解他的做法,也没有人愿意跟着他种田。李占忠跑遍了县农技站、县农业局,找技术人员向他们虚心学习,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引进新品种。

经过长期的学习,他积累了一套“种粮经”。“不到3年,小麦亩产达到了质的飞跃,得到了省上的嘉奖,让我在艰辛中尝到甜头,更坚信要把种粮这件事做下去,还要做大!”李占忠回忆时眼里泛着光。“现在,最开心的是种粮政策好,尤其是购买农机,政府补贴越来越多,自己花钱越来越少。”政策好不光体现在补贴上,还体现在对耕地的重视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面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为在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积累“种粮经”粮食增产又增效

谈起“种粮经”,李占忠娓娓道来。起初,在种粮上,他也曾是个“新手小白”,没少为种田愁白了头。大面积种粮的第一年,李占忠请师傅帮忙打药除草,不承想药水没打均匀,农田里杂草疯长,刚洒下的春肥都被杂草吸收了,连忙补救。

这次的经历让李占忠意识到,种粮是个技术活。“春播必须抢农时,机械化可帮了大忙。”李占忠说,过去种地主要靠人工,不仅耗费人力,效率也不高。现在使用机械种地,平整土地、施肥、播种同时作业,既省时又省力,效率是以前的几十倍,既不耽误农时,也降低了种地成本。

李占忠说,目前旋耕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一应俱全,基本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看似增加了投入,其实是降低了成本。从单一的种子经营到参与农业种植,李占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横向上积极联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等专业农技服务机构,邀请专家不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纵向上结合国家文件、政策,将所学到专业知识向农户传达。同时,为这些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值。李占忠说,有了农机的助力,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收成越来越好,农户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打造粮食产业增收样板

随着村内粮食合作社的成立,社员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农户不用动锹镐,还拿一样的钱,等于给土地找了一个免费“管家”。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农民都非常乐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来种,通过提供“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服务优势,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载体,推进土地成方连片,实行土地托管“保姆式”服务。

对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特别是困难群体的耕、种、防、收,开展托管“订单式”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为脱贫户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脱贫户收入,以解决村内脱贫户收入增长困难的问题。村“两委”干部带头,协调农机服务队,充分发挥农机具多、配套齐全、生产规模大等优势,合作开展连片作业,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田产出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等突出问题。

李占忠靠良种推广、规模经营、科学种植走上致富路,提前圆了小康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日德人,他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海都兰县委宣传部供稿 撰稿人:陶世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