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载|砥砺奋进的格尔木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4-06-24 16:54: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晁亚婷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
今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建政70周年,回望70年的不平凡历程,一代代格尔木人上下求索,奋斗拼搏,曾经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换了人间:从人迹罕至到生机勃勃,从满目荒芜到生机盎然,从不毛之地到鸟语花香,从寸草不生到活力十足……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70年铸就辉煌。7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格尔木市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七十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抓改革促开放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格尔木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和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格尔木建政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格尔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39万元迅速跃升至2023年的427.45亿元。70年的跨越,格尔木的经济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大幅提高。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23年,格尔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完成预算的104.4%;格尔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8.7亿元,完成预算的90%以上;争取到位省州转移支付资金14.4亿元,争取到位债券资金3.2亿元,财政收支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西村的编织袋厂。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70年来,格尔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幅提高。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6%,格尔木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后劲明显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
——居民收入显著提升。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动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80元,比上年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42元,比上年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4元,比上年增长8.2%。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硕果累累。一组组数据直观记录着格尔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见证了格尔木从贫穷到富有、从封闭到开放的艰辛历程。
防污染重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与时俱进
70年来,格尔木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和全过程防控,从总量减排走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从保护生态环境走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格尔木新区生态公园。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更蓝。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8.5%。
——水更碧。清理“河湖四乱”,治理“白色垃圾”,土壤环境清洁稳定,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质量标准要求。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荣获全国渔业执法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生物更多元。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多元构建自然保护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鸟中熊猫—大鸨”、白天鹅、灰雁等珍稀候鸟相约而至,高原精灵—藏羚羊悠闲漫步长江源头,高原新城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70年来,格尔木市统筹推进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提升巡林、巡河湖工作质效,构建生态环保新格局,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四地”引领方向 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升
建政初期,格尔木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较低。70年来,格尔木市依托资源优势,从一滴卤水出发,积极推进钾、钠、镁、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盐湖化工产业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已基本形成以大型钾肥为主导,钠盐、镁盐、锂盐为辅助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蓬勃发展的盐湖产业。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盐湖卤水提锂技术攻破世界性技术难题,“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高海拔风电叶片真空灌注试验成功。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建成投用,“昆仑关键金属资源研究中心”等3个技术创新平台落地,全省首个盐化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试运行。
——750千伏昆仑山输变电工程、海西大基地一期项目建成投运,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世界最大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等重大工程开工。新增清洁能源装机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州的42.9%。1.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试车,4万吨基础锂盐项目开工,碳酸锂、纯碱产量分别增长59%和21%。
将军楼公园。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启用3个游客服务中心,察尔汗盐湖景区评为4A级旅游景区,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客货运量分别增长100.5%、22.7%,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7.4%、33.2%。
——特色生物产业园、全州首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建成,特色农畜产品入驻电商云仓,有机枸杞出口连续领跑全省。
70年,格尔木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谱写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壮丽篇章。
持续筑基强根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70年来,是格尔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70年,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学有所教。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从小到大、快速普及,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扩容提质,构建起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格局”。
中山路小学的创客梦工厂。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劳有所得。从传统的工业、农牧业领域到新兴的服务业、科技产业等,各行各业都为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劳动者们通过辛勤的付出,能够获得稳定且不断提升的收入,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病有所医。建立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医疗站点,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引进,提升了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培养和吸引大批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保制度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让更多人看得起病,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设施日益增多,养老机构不断建设和升级,社区养老服务蓬勃发展,老年医疗服务不断强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氛围日益浓厚,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住有所居。城市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体系日益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居住配套设施也逐步跟进,小区内的绿化、休闲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温馨的居住环境。
历经70年的奋发图强,曾经的一顶顶帐篷换成了新瓦房、楼房,饮水靠“驴驮人挑”到家家通自来水,照明靠煤油灯到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高速公路、铁路无缝连接,格尔木的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格尔木市区。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70年,孩童变老者,青丝成白发;70年,一代代格尔木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不平凡的柴达木精神;70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多少往事,已物是人非。从昔日的人迹罕至到如今的生机勃勃,格尔木市实现了华丽转身。曾经的满目荒芜已被盎然生机所替代,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鸟语花香,处处展现出活力十足的景象。
70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