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乌兰公路段:一“声”守护维护平安一“生”坚守永葆初心

发布时间:2024-06-28 11:13: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得军

有这样一群人,大雨瓢泼时他们在排淤堵漏;大雪封路时他们在除雪铲冰;山体滑坡时他们在应急抢通。发洪水、下冰雹他们“冲锋在前”,填坑槽、修护栏他们“毫不懈怠”,疏涵洞、挖边沟他们“兢兢业业”,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却又那么的默默无闻,他们是守护乌兰境内青藏公路干净、平坦、安全的公路养护人——青海省乌兰公路段。

人们常说,道路的艰难不在于修建,而在于维护,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守护,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付出,才有了乌兰各族儿女平安出行的“回家保障”。

青海省乌兰公路段的前身是希里沟公路养护管理段筹建组,始建于1956年11月。1964年,改称青海省希里沟公路段。2001年,公路养管体制改革时改称“青海省希里沟公路建设养护分公司”。2004年,青海省希里沟公路建设养护分公司更名为青海省希里沟公路段,段部设在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东小街8号。2018年,改称青海省乌兰公路段,管养总里程374.564公里,其中包括G315线布哈河-生格乡路段;G338线木里镇-天峻县路段;保通塞纳村-柯柯镇路段,桥梁合计3273.78米/78座,涵洞7147.6米/469道。下设天峻(含天木路驻点)、乌兰、铜普3个养护工区,现有职工113人。

乌兰公路段段长高伟说:“在老辈人的记忆中,乌兰公路的发展和变迁,可以说完整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不断繁荣和振兴。上世纪50年代,乌兰地区公路主要是以砂土及盐碱路面为主,公路建设及养护靠的是大锤、撬棍、十字镐、土箕和扁担,基本以人力作业为主;60年代,随着石油开发加速,以道路渣油为路面材料的沥青路面刚开始进入公路建设;70、80年代,沥青碎石结构、贯入式路面或上拌下贯式路面开始快速发展,路面养护中也逐渐由木轮、胶轮手推车代替土箕扁担;90年代,公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高级路面崭新的结构形式开始大量机械铺筑,养护作业机械化程度也开始逐年提高,配套使用了压路机、装载机、自卸车等机械设备。到如今,扫路用上了扫路车,除草用上了割草机,修补坑槽用上了铣刨机、灌缝机,这些机器把养路工从繁重的养护劳动中解放出来,养护工具的变迁,也让养路的质量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从早期的砂砾路面,到如今宽阔平整的一级公路;从曾经的大院平房,到如今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工区;从以前的人拉肩扛,到目前靠机械解放生产力;从以前的翻斗车,到目前的大型道路清扫车;从以前的人力除冰,到目前的机械化除雪,公路养护工作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等养护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科学养护水平,多年来,乌兰公路段在海西州公路总段的坚强领导和乌兰县委、县政府的精心指导下,强化“先行官”定位,勇担“保畅通”使命,公路路况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公路综合服务能力和日常养护水平显著提高,公路路况质量持续提升,真正满足了新时代老百姓出行的新需求。

乌兰公路段多次被省公路局评为“先进集体”,先后荣获“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海西州“文明单位”、海西州“青年文明号”、海西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乌兰县2022年度防汛救灾先进集体、练兵备战先进单位、2023年度乌兰县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全体干部职工日日夜夜拼搏努力。他们每每与过往车辆擦肩而行,每一次的上路“作业”都有危险相伴,身上的“标志服”、路边的警示锥,也只为了给白天、黑夜“回家”的司机一份警示,也为了给自己一份安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干担当守护着每一位出行的人“平安回家”。

(乌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