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宣威:让群众在“幸福里”就业创业

发布时间:2024-07-08 16:01:26 | 来源:云南日报网 | 作者:张雯 | 责任编辑:蔡得军

7月3日清晨,阳光明媚,在宣威市复兴佳园康雅服饰帮扶车间,一百多名工人正忙着打样、裁剪、缝纫、整烫......她们正在赶制秋季学期几十所中小学的新生校服。

35岁的孔德芳便是其中的一员。2019年格宜镇村民孔德芳随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复兴佳园,因她要照顾脑淤血致瘫的母亲、患肺气肿的父亲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全家生活只能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赚钱,为此孔德芳很是煎熬。

去年初,她在社区网格微信群里看到了康雅服饰帮扶车间的招聘信息,“工资计件、时间灵活、有食堂、就在家附近......”这让孔德芳很是心动,她找到社区就业信息员决定试试。

“从车间到学校、到家,一个来回十五分钟就到了,除去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时间,每天还能工作五六个小时,每个月平均有两千多块的收入!”已经是服装厂熟练工的孔德芳说起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

孔德芳只是宣威市复兴街道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

复兴街道成立于2019年10月,辖区常住人口3.5万人。其中,复兴佳园有来自全市24个乡镇(街道)的搬迁群众12495人,是全国特大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体基数大,底子薄,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复兴街道基层治理的头等大事。为此,复兴街道以建立覆盖全域、辐射周边、贯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切入点,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引进帮扶车间、培育发展产业、加强服务配套等方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全方位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打造出了群众在“幸福里”就业创业的宣威样板。

引进帮扶车间让群众就近就业

“交通物流便捷,劳动力资源丰富,场地宽敞,租金也比外面便宜......”说起康雅服饰帮扶车间的入驻,企业负责人康景煌至今仍感激万分,他说:“当时工厂迁入,订单又紧,最棘手的事就是一下子哪里找到这么多有技术的工人。幸好街道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在短时间里组织了100多工人,进行了10天的免费培训,很快化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复兴街道利用复兴佳园安置区配套的铺面、扶贫工厂,陆续引进阿里巴巴(宣威)客户体验中心、七羽商贸金宏达超市等多家企业。同时,在安置区地块新建5栋扶贫工厂,总建筑面积18322平方米,引进宣威康雅服饰有限公司、为君开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得云药业、坤太调味品厂等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让搬迁群众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被优先聘用。目前,所有帮扶企业运行稳定,能吸纳群众就业1000余人,就业人数稳中有增。

培育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质增量

在复兴街道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番茄种植大棚里,55岁的代琼花正在仔细地给番茄枝吊线。

“苗尖要提起来,但不能太紧,吊线的夹子不要夹到花.......”代琼花虽然只到大棚工作一个星期,已经掌握了要领。她说,自己干了几十年农活,只要把它当自家的活干,没什么干不好的。

番茄种植基地负责人朱金桥对社区介绍来的工人十分满意,他说:“现在是番茄大棚大量上工期,219个大棚每天有近100个工人,像代琼花一样来打零工的有60多人,零工工资计件日结,早晚接送,中午供午餐,平均每人每天有80来块的收入。”

“技术好的零工,还可以发展成公司常驻员工,吃住免费,工资保底,年底还有奖金。”朱金桥说,公司给来园区的工人建立了档案,根据各种植园的用工情况合理调配,务工工资由公司统一支付,既确保了园区用工需求,也让工人全年有事做,工钱有保障。

中午12点,番茄基地食堂飘出了炒宣威小炒肉特有的香味,来到餐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已经摆好。食堂做菜的朱大姐正在做一盘炒牛肉。她说,员工餐每顿都有一肉三菜一汤,因为员工中有一个是回族,她每顿都会特意为她准备一个牛肉菜。朱大姐笑着说:“就算只有一个人,都不会怠慢他们!”

秉持着“不落下一个群众”的初心,复兴街道充分利用城乡接合部的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统一管理、互惠双赢的建设机制,“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运营模式,计划投资6.68亿元打造2.5万亩集产、学、研、旅、康养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现代田园综合体。并以此带动一批关联产业,培育一批专业大户,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增量、收入增加,实现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目前,产业园区已建成苹果、草莓采摘园1300亩,蔬菜种植区3000亩,可为复兴佳园搬迁群众及周边群众提供固定用工200余人,年内季节性用工3万人次以上,实现群众务工收入10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每年150万元以上。

建设创业街区鼓励自主创业

走进复兴佳园创业街,小吃店、果蔬店、药店、便利店一应俱全。从事火腿加工和鲜肉生意的店主刘举先正忙着给客人加工火腿,店铺外,患脑梗致瘫的妻子在轮椅上安心地晒着太阳。

“能照顾媳妇,租金便宜,还能免息贷款.......”刘举先谈起了他的创业史。刘举先夫妇是双河乡人,自己左眼患病,妻子脑梗瘫痪8年,需要时常护理,以前在老家什么事也做不了。搬迁进城后,刘举先带着妻子在社区菜市场卖过菜、卖过肉,创业街建成后他在社区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店铺。

复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俞娥群介绍说,像刘举先这样在创业街发展个体经营的搬迁户就有53户。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敢创业、稳就业,街道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在减免店铺租金,简化办理流程的同时,前置创业担保贷款服务窗口,与经办银行深入合作,推行“就近办”“上门办”等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护航”。自复兴佳园安置区建立以来,已向辖区内各类经营主体发放担保贷款165笔2883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470人。

建设“零工市场”助力灵活就业

因为复兴佳园交通便利,劳动力集中,市内很多用工企业喜欢到复兴佳园门口找零工。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大门口便站满了来“揽活儿”的群众。“站马路等活”虽然便捷、门槛低,但秩序乱、环境差、信息匹配度低、权益难保障,还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为此,复兴街道因地制宜,依托“幸福里”社区建设契机,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和资源,规范化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建立完善就业岗位“供”“求”信息库,通过提供信息发布、用工登记、岗位推荐、政策咨询、权益维护、技能培训等服务,打通就业信息交互壁垒,做到人员与岗位精准匹配,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搭建起互通的桥梁,有效促进街道及周边群众灵活就业,真正实现就业安心、用工放心、群众暖心。

针对零工人员中从事体力劳动者多、就业门槛低、上升空间有限的特点,街道依托本市用工需求,全面开展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目前,已开展家政服务、水电工、电焊工、育婴师、厨师等实用技能培训8000余人次。

同时,街道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物业、超市、农贸市场、幸福食堂、公交站点、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群众在“幸福里”就近就业创业。

(记者张雯  通讯员董娅娟 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