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南岭村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4-07-12 10:04:5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苏锐 | 责任编辑:蔡得军

在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南边的临黄堤上,有条绿树成荫、蜿蜒曲折的沿黄公路。进入暑期,沿黄公路上常能见到外地牌照的小汽车,车主们此行的目的地多是黄河岸边的南岭村,还有老街长巷。

老街长巷是利津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非遗展示体验街区,包括南岭村等5个村庄,全长5公里,如今南岭村这一段的业态已经基本成熟,节假日和周末人流不断。

南岭村的非遗活态展示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去拍摄。

7月4日,南岭村的一处农家院落内,58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孙吉华正在蒸制利津名吃水煎包。屋内,南岭村几位村民麻利地和面、拌馅儿、捏包子。院子里,十几位游客耐心等待水煎包出炉。水煎包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至今已有上百年传承历史,是利津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招牌。孙吉华说:“到南岭村玩的游客,多数会慕名来吃水煎包。一块五毛钱一个包子,一般人吃四五个就能饱了。周末时,我一个中午能卖出十几锅约800个包子。有的游客知道饭点会排队,经常会提前一小时来灶台边等着。”

南岭村如今不只有水煎包,从村南到村北目前已经有21家非遗店铺、90多个非遗固定展位,常态化展示着黄河下游文化特色的布艺、草编、锣鼓等非遗项目。

天津游客孙文贞对南岭村通过保留文化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赞不绝口。“大家到乡村游玩,期待看到原生态的东西,比如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南岭村满足了这一需求。”孙文贞说。

微改造不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是南岭村近些年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老街长巷打造过程中,利津县只对南岭村的主街进行环境更新,如路面重新铺设、安装照明设备、设计部分墙绘,村民原来的生活习惯没有被改变。同时,主街以前荒废或者无人居住的宅院通过租赁或者流转的方式,由国有企业运营,吸引周边非遗传承人入驻,成为常年扎根乡村的非遗展示体验工坊。

南岭村村民李先梅如今是村里锣鼓队的一员。对于南岭村的变化,不善言辞的李先梅笑着说:“人来得越多我们越高兴,以前村里人光靠种地讨生计,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发展旅游,也不耽误地里的活。”

利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赵炳兰全程参与了老街长巷的策划打造,见证了非遗带给南岭村的可喜变化。“刚开始跟大家说引进非遗项目发展旅游,很多人不理解,村街改造时往村民墙上楔一根钉子都不行。”赵炳兰说,县委、县政府和盐窝镇党委、镇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讲清楚推动非遗、旅游融合的道理。后来,村民看到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自己的村子又经常上电视成为典型榜样,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成为支持老街长巷打造的坚强后盾。

目前,南岭村已举办非遗大集28次,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参与开发运营,沿街流转房屋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邢楠楠表示,开发利用乡村资源,抓好业态创新是关键。南岭村立足非遗资源进行活态保护传承,深挖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建立“非遗+文旅”“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全方位产业生态链,逐步形成“非遗+”立体活态传承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展示向多种业态经营的转变,为破解当前乡村旅游“千村一面”“千景一面”问题提供了借鉴。

(记者 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