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科普

让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传久远记国家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

发布时间:2024-07-17 16:11:18 | 来源:黑龙江日报 | 作者:张磊 | 责任编辑:杜正阳

两头尖尖的船形如同一片巨大的“柳叶”的桦树皮船,在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博物馆展厅内,格外引人注目。如不亲眼所见,委实难以相信,这条近10米的桦树皮船竟然没看见一颗铆钉。

桦树皮船的制作者叫郭宝林,他的桦树皮船制作手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继2012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后,近日,已经年近八旬的郭宝林再次通过了我省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

桦皮船,是与萨满舞齐名的鄂伦春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曾经是鄂伦春民族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郭宝林说,在他小的时候,鄂伦春族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这种桦皮船。但是现在,村里会做桦皮船的鄂伦春人已经很少。

为了学习桦皮船制作工艺,郭宝林不辞辛劳,向老一辈艺人虚心求教,反复琢磨练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还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让鄂伦春族的手工艺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6年,日本HNK电视台专程来拍摄鄂伦春人冬季的狩猎场面。1991年,中央电视台来此拍摄《最后山神》,随着纪录片的播出,郭宝林和他的桦皮船走向了世界。一批批专家、学者、游客来到他的这间小屋,对这门古老工艺进行研究。

如今,他已经有了好几名弟子,其中有鄂伦春族的,也有汉族的。“民族工艺是要靠人来传承的,不能我死了,我们的民族工艺也跟着被埋藏。”郭宝林说。

郭宝林自幼生长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村落,耳濡目染着古老的民族文化。他对鄂伦春族的语言、歌舞、手工艺等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早些年,郭宝林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小型的鄂伦春民族文化博物馆。骑马、射箭、狩猎、坐桦皮船,鄂伦春传统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部分的体现。

鄂伦春族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郭宝林深知这一点,他和老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鄂伦春族的词汇、语法和谚语。他不仅自己熟练掌握了这门语言,还通过开办语言培训班,向年轻一代传授,努力让鄂伦春族的语言得以延续。

在歌舞方面,郭宝林也是一把好手。他擅长跳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那矫健的身姿、灵动的步伐,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鄂伦春族狩猎的岁月。他还亲自指导年轻人学习舞蹈,让他们在舞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而郭宝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画、狍皮制品等工艺独具特色,但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一度濒临失传。

郭宝林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多次受邀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展示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也被众多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郭宝林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