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走进甘孜——川西藏乡展开和谐美丽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7-19 13:06:4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柴逸扉 | 责任编辑:杜正阳图为藏族讲解员向记者们介绍藏族服饰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首广为传唱的《康定情歌》,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市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情歌故里”,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去打卡参观。近日,来自美国、加拿大、埃及等国家及海峡两岸的华文媒体记者齐聚四川,参与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的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甘孜采风活动。各媒体记者们深入走访康定、丹巴、泸定等地,在川西感受最美乡村的田园诗画。
感受独特风情
甲居在藏语中意为“百户人家”,甲居藏寨位于甘孜州丹巴县,在丹巴诸多藏寨中很出名。2005年,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之一。
采访中,记者一行深入甲居藏寨,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品尝牦牛肉等藏族特色美食,沉浸式体验藏族同胞的生活。站在观景台上,只见一幢幢藏式小楼散落在绿树丛中,时有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山谷、河流、森林、蓝天融为一体,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多吉夏姆是当地一家藏式民宿的经营者,旺季时也会出门摆摊售卖特色产品。“过去,大家在藏寨生活几乎只能选择务农,收入不高,所以多数年轻人会外出打工。如今旅游业成为甲居藏寨的主要收入来源,许多村民办起了民宿。”
村里的产业发展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子的基础设施齐全了,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山下游客中心到山上的民居也通了摆渡车。“看病村里有卫生所,孩子上小学可以在村里、上中学到县里住校,年长者和低收入者也享受国家的补贴保障,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生活在甲居藏寨的老人长命付说。
来自台湾的B站“UP主”、苏州大学台籍学生李海盟手持自拍杆,一路向网友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川西藏乡,这里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都很特别,希望我能通过自己的拍摄,让更多岛内民众尤其是台湾年轻人看到藏族同胞的真实生活。未来有机会我还想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
惊叹建设效率
磨西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在这座小镇的老街上,成排的店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游客们围坐在夜市的摊位上品尝当地风味美食,处处洋溢着市井烟火气。但在一年多之前,这里却曾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9月5日,泸定县发生里氏规模6.8级地震,磨西镇是泸定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时居民房屋大部分垮塌,周边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超过11万人受灾。经过一年多的灾后重建,如今磨西镇已有900户居民搬入新居,新房、新校、新路、新设施正逐渐从“设计图”变为“实景图”。
距离磨西镇不远的德威镇奎武村同样曾受到地震严重破坏。当记者们来到这里时,眼前已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多层小楼,沿着大渡河岸边依次排开,道路宽阔,村容整洁。
“这套房子加上装修费用大概需要20多万元,在获得政府的各项补贴后,我们的实际支出更少。”居住在两层连体小楼的村民李训华表示,他和家人没有想到,政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帮助村民解决了灾后重建的居住问题,现在的房子宽敞舒适、坚固安全。
“当年红军发挥惊人的意志力,以‘飞一般’的速度奔袭泸定桥,彰显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9·5’泸定地震后,救援人员也以‘飞一般’的速度赶赴灾区,巧用绳索渡过湍急的河流,救助被困群众,这正是长征精神的弘扬与传承。”美国凤凰华人咨讯总编辑王盛君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将中国的历史和当下的发展告诉海外人士,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点赞文旅发展
站在泸定海螺沟景区的观景台上,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和不少游客一起,用手机记录下海拔高达7500米的贡嘎山的风采。
“海螺沟壮阔的冰川雪水景观给人带来极致震撼,我很喜欢这里。除了这里如画的风景,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值得点赞。”陈林说,不论是道路、木栈步道,还是酒店、洗手间,园区的配套越来越完善,大家的旅游体验感也越来越好。希望更多海外朋友能看到他的报道,了解中国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人文以及文旅产业的发展进步,多到中国观光旅游。
在距离康定市区不远的姑咱镇若吉村,一幢幢藏汉融合风格院落错落有致,家家门口点缀着鲜花和绿树。因大力发展优势农牧业和旅游经济,村民们收入大增,近年有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采访团的成员们感慨,村庄变成了景区,农房变成了民宿,村民变成了“股东”,高原上的小村庄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夜幕降临,康定城区广场周围一片灯火通明,街头巷尾依旧人声鼎沸,成了一座不夜城。在《康定情歌》的伴奏中,在潺潺不息的河水声中,采访团的部分成员走上前去,与藏族同胞及游客们一起载歌载舞,感受“情歌故里”的魅力。
(人民日报记者 柴逸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