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共和县法院坚持诉前调解“四步工作法” 绘就诉源治理“新枫景”

发布时间:2024-07-22 13:28: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鲍娜好

今年以来,共和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指示精神,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将司法力量向前延伸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在源头预防上做“加法”,在诉讼增量上做“减法”。截至目前,诉前调解成功702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40余万元;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居全州第一,法院案件增长迎来“拐点”。民事案件受理数940件,较去年同期减少119件,同比下降11.23%,首次呈现下降态势,诉源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组织+制度,提供“双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院党组充分发挥举旗定向作用,积极开展组织动员,引导办案团队把加强诉前调解作为着力点,前移解纷关口,凝聚思想共识,提升抓好诉前解纷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共和县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制度》《共和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流程图》《共和县人民法院关于特邀调解员补贴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诉前调解案件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二是加强人员保障,向党委、政府“借力借势”,紧紧抓住共和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入驻法院的机制优势,邀请人大代表、律师、退休法律工作者等14名同志加入特邀调解员队伍;三是挖掘内部优势,精选两个审判团队和调解中心人员组成诉源治理团队,形成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3名调解员的团队模式,构建多元解纷与诉前鉴定、诉前保全、司法确认、即时速裁“多轨并行”的无缝衔接机制,促使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及时化解,诉后快速审理。截至目前,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诉前委派到“五大中心”和其他调解组织民事案件1025件,调解成功702件,调解成功率为68.5%,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的大幅上升,有效降低了法院民事案件立案数量,万人成诉率随之下降11.4%。

(二)线上+线下,实现“双驱动”。深入推进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推动诉讼事务向诉讼服务中心集中、向线上集成。投入5万余元,购置两台云上法庭设备,打造在线调解室,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音视频调解、线上司法确认,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有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在线解纷服务。同时引入金智勇网上调解服务平台,方便居住在外地的当事人远程参与调解,截至目前,网络调解平台共受理案件425件,成功调解案件284件,其中当场履行181件,司法确认103件,真正让当事人在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服务更高的体验中感受到网络调解的高效和便捷。(三)考核+激励,进行“双增压”。制定《共和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管理考核办法》,对特邀调解员工作职责、履职规范、考核机制进行明确规定,规范诉前调解机制,确保调解员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修改完善《共和县人民法院关于特邀调解员补贴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调解补贴发放制度,补贴发放向当场履行案件,对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案件倾斜,对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诉前调解案件进行奖励。截至目前,在诉前调解成功的702件中,当场履行342件,同比上升36%,有效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

(四)普法+培训,扣紧“双保险”。充分发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建立法官2+1模式,派出22名法官与11个乡镇联点,设立工作室,从“专人+专家”多角度、“指导+普法”不定期、“线上+线下”不定式、“旁听+参与”综合性4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诉前调解队伍的指导和培训。截止目前,共计开展调解技能专题培训10次,覆盖人数100人次,组织开展案件旁听1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500余人次。推广非诉讼解决观念,组织开展非诉宣传活动,推出系列普法微视频,组织干警参与共和融媒“美好生活法治相伴”栏目微电影演出,提高非诉解纷机制和多元解纷理念的知晓度、普及率。同时,通过诉服中心大屏幕播放调解速裁宣传片、向当事人发放诉前调解宣传资料等形式,引导群众认识诉前调解成本低、效率高、给付快的优势,提高诉前调解群众认可度和适用率。

(来源:共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满措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