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草原深处的房车”
发布时间:2024-07-31 13:02: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七月的清晨,阳光穿透如洗的碧空,倾洒在静谧的刚察草原上。昨夜的一场细雨,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香气。在草原的深处,几辆房车安然停泊,房车旁,一条小河蜿蜒流淌,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不远处,一群牦牛悠闲地吃着鲜嫩的青草,呈现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
近年来,刚察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刚察)时“生态是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的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有序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成果持续扩大,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行稳致远,高效农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文旅产业“三大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动能强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旅发展之路。
聚焦高水平保护,强化“两山”转化的空间路径。全面贯彻省委书记陈刚关于“不让一滴污水流进青海湖,不让一片垃圾飘进青海湖,不让一条湟鱼遭到捕捞,不让一只野生动物受到伤害,不让一片草地遭到损害”要求,严格落实青海湖封湖育鱼、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生态管护员巡护制度,持续加强对湟鱼、普氏原羚等濒危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实施全面、完整保护。湟鱼从保护初期的2592吨恢复到目前的12.03万吨;普氏原羚数量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从“濒危”降为“易危”的变化贡献了刚察力量;具有指示性功能的各种水鸟,全年统计总量约有60万只,达到了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跳鼠、岩羊等以往很难见到的野生动物,成为草原上的常客,更成为刚察县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例证。
聚焦高品质生活,完善“两山”转化的价值路径。深入实施城乡垃圾分类、禁塑、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持续攻坚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土壤改良等工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机制、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不断挖掘生态潜力,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3.8%和99.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监测数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国控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优于Ⅱ类比例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蓝天映着碧水,碧水连着草原,成了各族群众对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
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两山”转化的产业路径。全力打造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伊克乌兰乡民俗文化体验区,带动景点周边农牧民群众以不同方式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在生态产业强势驱动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达到了既要保护生态,又要群众更富的目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49.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43%。旅游收入15514.5万元,同比增长34.73%。生态观景点运营以来,实现直接就业127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83人,受益群众1200余人;全县新增就业588人,其中生态旅游业新增就业200人,占新增就业人员的34.01%,实现群众乘着农闲,做起副业,在“家门口”就业,搭上了旅游“致富车”。
不断增厚的“生态家底”,亦带给了刚察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刚察的生态之美吸引而来,他们在这里露营、骑行,体验独特的草原风情,原先沉寂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曾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也摇身一变成了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新牧民”。
(刚察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