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德令哈:“旅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08-02 10:15: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景点打卡,而是渴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体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模式崭露头角。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将旅游与文化、生态、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旅游+文化”:增添城市人文底蕴

诗人海子的那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诗意的浪漫,诗歌文化也是德令哈的代表性文化。

巴音河畔,海子诗歌陈列馆静静地矗立,仿佛在诉说着诗人海子与德令哈的那段不解之缘。走入其中,馆内收藏的海子大量手稿、照片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海子当年创作诗歌时的心境。这里不仅是一座纪念海子的场馆,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image.png

游客在海子诗歌陈列馆打卡。蔡得军 摄

为了传承和弘扬诗歌文化,德令哈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每年的诗歌节成为了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诗人、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研讨会等活动精彩纷呈;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者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将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传递给听众,让人们沉浸在诗歌的美妙世界中;诗歌创作研讨会则为诗歌创作者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德令哈的文化知名度,也为文旅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德令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雪景说。

德令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悠扬的蒙古族长调、豪迈的藏族舞蹈,都在这里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image.png

那达慕大会赛马。乌席勒 摄

每逢重大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那热闹的场面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德令哈市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瑰宝,建设了多个民族文化展示馆和民俗村,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特色美食,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赛马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在德令哈,民俗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

“旅游+生态”:共绘和谐共生画卷

说起德令哈,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诗人海子的那首《日记》,但德令哈可不仅仅只有诗歌的浪漫,它还有着令人惊叹的生态之美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德令哈的生态之美,首先体现在那灵动的水域。巴音河宛如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城市。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它是德令哈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沿着巴音河漫步,微风拂面,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惬意。

image.png

巴音河夜景。蔡得军 摄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则像是一对相映成趣的姐妹湖。可鲁克湖湖水澄澈,湖面上芦苇摇曳,水鸟嬉戏。这里的生态环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之地,每当候鸟迁徙的季节,成群的鸟儿在这里觅食、嬉戏,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托素湖则有着别样的风情,它的湖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蓝色,与周边的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苍凉而壮丽的美。

“游客们可以乘船畅游湖面,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湖边还设有休闲区域,供游客们休息、拍照留念。”

image.png

游客在可鲁克湖游玩。蔡得军 摄

在德令哈,生态保护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德令哈,这座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之美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它在生态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不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德令哈,感受它的魅力,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旅游+农业”: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德令哈俗称“农城”,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则是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旅游”和农垦文化,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代表。

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前身是德令哈农场,2015年投资建设,提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 80年代的历史文化元素,如今已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美食品尝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小镇,后期修建的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每年吸引数万人参观体验。

image.png

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蔡得军 摄

据了解,德令哈市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近年来,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建立“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休闲、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时下正值旅游旺季,前来红光村民宿酒店办理入住的游客络绎不绝,酒店与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绑定,免费提供游玩服务。据了解,该酒店于2022年正式开门营业,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1200平米,共有套房、豪华标准间、大床房等共计16间客房,在旅游旺季接待的游客达5000人次,营业收入约50万元。

image.png

红光村掠影。陈青林 摄

坐落于红光村田园综合体内的四合院成为了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依托红光村集体经济开发,以娱乐餐饮为主,提供柴达木盐羊、烤全羊、农家菜等餐饮产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德令哈的乡村,一片片绿色的农田映入眼帘。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活动,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之所。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使得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枸杞、牦牛肉等,成为了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

现如今,“旅游+”的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德令哈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切实增强了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在未来,德令哈将继续砥砺前行,以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建设全省“文化大市”为重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书写“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