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区变身潮街区——“网红小巷”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1 11:10:15 | 来源:宁夏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1985年9月,银川涤纶厂正式投产。(资料照片)
工人正在园区里的衬衫高定工厂工作。
由老建筑改造的酒馆。
在影院忙碌的金虎(右)。
邹熊找到了银川历史建筑的铭牌。
一名少年踩着平衡车经过丰安巷。
“加长的蓝色2路公共汽车”“银川涤纶厂正式开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正式建成”“供销社”“新华书店”“公用电话亭”……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的丰安巷是银川较早的“网红小巷”,从西向东有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主题的“三线”记忆文化墙,左手边以青春为主题,右手边以怀旧为主题,一幅幅生动的墙绘讲述着从前的故事。
丰安巷西起文昌北街,东至同心北街,总长919米,处在银川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北方民族大学之间,连通了同心苑、玫瑰园、恩和3个社区,以及朔方小区、玫瑰园小区等6个居民小区。
西夏区老工业企业比较集中,随着城市发展,原来的很多生活场景已不复存在,但人们的记忆却不曾磨灭。作为宁夏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一直低调内敛的丰安巷不再沉默,周边居民、学生、游客,他们从城市的各个方向走来,像欣赏一组艺术大片一样,欣赏着这些“三线”文化的涂鸦。
30后的回忆:
老“三线人”不能忘却
“建厂的时候,这里是一条臭水沟。”7月30日,89岁的邹熊走在丰安巷,小巷北侧墙壁上影印的当年银川涤纶厂的老照片,勾起了他尘封多年的记忆。“这张是德国专家在检测设备”“这张是(原)轻纺部领导来视察工作”……在一张照片中,邹熊认出了站在后排被挡住了半张脸的自己,“那时候,我才40多岁,转眼间过去40多年了。”他笑着说。
1935年出生的邹熊是原银川涤纶厂总工程师,1958年大学毕业后从上海来到宁夏。学习纺织专业的他参与过银川毛纺厂、棉纺织厂、亚麻厂等纺织业工厂的筹建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化纤织物大发展的潮流下,邹熊成为筹建银川涤纶厂的一员。“我们选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进口机械,并且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系统。”说起这些,耄耋之年的邹熊仍很自豪,“在选址时,我们也考虑了周边有宁夏大学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前身),有一所小学、同心路市场,还有2路公共汽车,在这里工作生活会比较方便。”邹熊表示,楼房建筑在当时比较漂亮而且有特色,坐落在两所大学之间,为当时的新市区(西夏区旧称)增色不少。
1983年12月14日,银川涤纶厂隆重开工,1985年9月正式投产。之后的几年,又经历了几次扩建,分别引进工业丝卷绕牵伸设备、2000吨高速纺生产技术和设备、聚酯工业丝设备等。“我们厂生产的涤纶丝不仅供应宁夏,还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邹熊回忆,那时候厂里有1000多名工人,因为缺乏人才,不但到上海等地的大学招工,还联合辖区一所中职院校委托培养技术工人。
20世纪90年代末,银川涤纶厂和国内大多数轻纺工业一样开始走下坡路,渐渐从辉煌走向没落。2007年宣告破产。1995年退休的邹熊没有经历企业破产重组的种种事情,但说起那段历史,还是有些黯然神伤。
从一片荒地到两座工厂,从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现场到工厂停产、人员分流……银川涤纶厂的兴盛与衰落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宁夏工业发展的缩影,老“三线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来,在这里挥洒青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的辉煌。
70后的坚守:
从沉寂到蜕变
现年54岁的胡国富,17岁时从职高毕业被招录进银川涤纶厂后,从没离开过。
7月30日,在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侧入口处,胡国富指着现为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办公楼的主楼说:“1987年进厂,从这栋楼的5楼到1楼,很多岗位工序我都干过。”说起在一线工作的那几年,胡国富滔滔不绝,用手比画着每一道工序的操作和流程。
1991年,胡国富调入厂保卫科,成为一名保卫干事。说起银川涤纶厂的辉煌历史,胡国富和当时的很多工友无比自豪。但时代的车轮从未停止,从辉煌到没落再到凋谢,胡国富在这里坚守了17年。
2007年,银川涤纶厂宣告破产,大部分人员都离开了,而胡国富选择了留下。“厂子原先有1000多人,当时留下来的只有四五十人。”几经辗转后,他们在银川涤纶厂的基础上改制,成立宁夏鲁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胡国富继续留任消保科科长,直到现在。
巡逻、绿化、消防、环境卫生……正因为在保卫科(后称消保科)近40年的经历,胡国富熟悉每一栋建筑、每一条小巷的名字,甚至每一户商户的来龙去脉。
“这栋楼以前是牵伸车间,我们就给这条小路起名‘牵伸巷’,那边分别是前纺车间和后纺车间,所以这边的路就叫‘前纺街’和‘后纺街’。”“这边几栋房屋分别是成品车间、机修车间、丝绸车间,那边还有动力车间、空风车间、冷冻站、开关站……”走在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胡国富讲述着从银川涤纶厂到80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变化。
现在,这些车间变成了超级玛丽练歌房、铜管LIVE HOUSE(工段)、涡轮酒吧……还有的入驻了制衣厂、文化工作室、餐厅、影院等业态,创业者们在原来的工厂外墙上涂鸦,装上工业风的门头和霓虹灯,这一切连同园区里工厂废弃锅炉、钢管等改造的工业雕塑,让这里极具赛博朋克的风格。
从那时开始,银川涤纶厂从几乎废弃的旧厂区慢慢被改造,直到2009年,银川市首家创意产业园正式落成。一时间,创业者、大学生、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热闹的景象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昭示着曾经属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又回来了。
从沉寂到蜕变,又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
丰安巷:
左手青春,右手怀旧
和胡国富一起见证变化的,还有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的丰安巷。
从一条臭水沟到并不宽阔的小路,从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到网红街区,这一切变化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银川市启动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行动,丰安巷被列入其中。
“这边既有保存完好的旧厂区,也有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有两所大学,巷子的打造要符合大学生们的审美。”说起丰安巷的“网红”改造计划,玫瑰园社区党委书记郭红梅记忆犹新,当年她和恩和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起,召集两个社区的居民代表参与,最终设计了“左手青春,右手怀旧”的主题墙。
“路北侧是80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外墙,我们以年轻人喜爱的户外、露营、登山以及文化旅游元素为主,打造了‘致青春’主题的手绘墙。”郭红梅说,这一侧是现代风,用夺目的炫彩展示当代青年的青春飞扬。路南侧是原柴油机厂的院墙,打造了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主题的“三线”记忆文化墙,用电影胶卷的形式讲述上辈人的奋斗时光和巷子的历史变迁。
“当时改造完,好多市民、学生、游客到这里打卡拍照。”郭红梅说,稍有遗憾的是,因为资金紧张,小巷只改造了靠西侧的二三百米。
2021年,丰安巷迎来第二次改造。这一次,巷子南北两侧延续了原先的创意,919米的小巷两侧彩绘全部完成,色彩鲜艳的涂鸦和工业风满满的雕塑为原本青灰色的老巷增添了不少韵味。小巷成为真正的“网红巷”,也弥补了郭红梅心中的遗憾。
“老旧街区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安巷手绘墙设计负责人蒋华宇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要做的不是过度改造,而是用心去挖掘、用色彩展示,因地制宜,细节动人,才能引起看画人的情感共鸣和互动。”
如今,走在这条小巷中,身边不时有年轻人路过,打卡拍照。周围的老居民,每每走过这条小巷,都会多看几眼墙上的彩绘,寻找当年的记忆。
90后的参与: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到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的以80后居多,这几年也有不少90后来到这里创业。”胡国富表示,801文化创意产业园起步早,周边环绕几所大中专院校,创业氛围特别好。正因如此,北方民族大学将原先银川涤纶厂的办公楼租下,成立创业孵化园,不少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参与创业。现在园区里的企业,有不少是周边几所高校学生毕业后创办的。
每天下午4时起,铭盛影院就开始忙碌了,这个位于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侧临朔方路的电影院并不起眼,但因为它是距离北方民族大学和附近6个小区最近的电影院,周边年轻人可以说无人不知。
换票、选座、提供饮品……1992年出生的金虎在前台忙碌。正值暑期,来看电影的多是周边居住的学生和打工者,如果是上学期间,附近大学生是看电影的消费主体。
今年32岁的金虎,2017年从四川一所大学毕业后来到银川,从事影院经营,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店长。2020年到2022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影院受到冲击,不得不关店。在银川大地影院做店长的金虎却一边学习相关技能,一边进行影院行业发展前景调研。“当时很多人不看好影院的发展,但我觉得这一行业一定会迎来转机和好的发展。”金虎说。
2021年,大地影院801文化创意产业园店准备闭店,金虎得知消息后果断接手,他将影院改名为铭盛影院。“影院在两所大学的门口,又坐落在801文化创意产业园门口,有很多年轻客群。”金虎说,现在电影消费的最大市场就是学生群体。
2022年1月,铭盛影院正式开业。这是金虎创业的开始,也是属于他的第一家影院。经过两年多运营,影院持续稳定向好。“这家店经营彻底稳定之后,我打算重新装修,更换更好的设备。”金虎对影院行业一直看好,充满信心。
从2008年开始,801文化创意产业园陆续招商。从一家两家三家,到后来的上百家企业,逐渐形成规模。胡国富见证了老工厂到产业园的蜕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创业发展,新生业态逐渐进入,经常能看到年轻人到园区拍摄婚纱照。在这种环境下,我的心态都变了,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胡国富表示。
“厂子门口的‘纺织姑娘’雕塑我们专门保留下来,厂区中间的花园正在改造中,将变成集露营、烧烤、火锅于一体的休闲区。”这里既保留了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又增加了21世纪的潮流,更有不少人向往的“松弛感”。
如果说70后胡国富的坚守是一种情怀,那么90后“金虎们”的参与,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