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源县:“巷道小院”为幸福生活加码
发布时间:2024-08-21 16:00: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年来,湟源县波航乡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以“巷道小院”为载体,持续深化“365服务群众不打烊”党建品牌内涵,坚持树牢“大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激活基层治理“微细胞”、破解基层治理“微难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一、建强“3支队伍”,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之基。
始终坚持将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支部建强、把队伍管好、把服务抓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打造过硬“头雁队伍”。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和各党支部轮训,实现乡村两级党员培训全覆盖。落实“传帮带”和“四带”机制,组织集中学习、交流发言、分享经验,释放干部队伍“雁阵效应”。建强党员“先锋队伍”。深化党员队伍联培共管机制,将无职党员纳入网格,并引导他们“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在助力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强网格“管家队伍”。143名党员干部化身“微网格红管家”,瞄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了解群众“微心愿”“微诉求”,提供精细化服务,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乡争取2807万元项目资金实施5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搭建“6个平台”,找准症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紧盯“为民服务”这一落脚点,通过搭建服务载体、探索治理路径,让群众唱“主角”,推动形成“民呼我行”的暖心磁场。搭建“聚民心”资源共享党建平台。依托基层治理“一张网”,党员干部与外出务工、年老体弱党员户广泛包联结对,实现“联户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进一步落实“暖心帮带”机制,对19名流动党员、35名年老体弱党员助学帮困。搭建“护民安”共治共享平台。优化“党建+警格+网格”互融互联机制,随时收集、实时上报、及时处理群众诉求,将群众诉求变成民情清单、民情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确保“事情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提、困难在网格解”。搭建“解民忧”便民服务生活平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465户的清洁能源取暖改造项目和1098户冬季清洁取暖热源清洁化“煤改电”项目;投资65万元实施甘沟、上泉尔村老年食堂新(改)建项目;投资800万元实施麻尼台、石崖湾、波航三村3个村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搭建“转民风”文明实践共创平台。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推出“一碗熬饭”“一个U盘”文明宣教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爱心超市”,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搭建“纾民怨”矛盾纠纷调解平台。与乡派出所、司法所联动协作,依托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接受咨询3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1件,矛盾纠纷化解率100%。搭建“增民收”联动振兴平台。紧盯乡村振兴目标,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发放脱贫人口省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26人2.6万元、省外务工补贴13人1.6万元;突出纳巴公路沿线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浪河滩旅游产业,全乡8家“浪河滩”点带动劳动力21人就业增收。
三、实现“5个闭环”,创新机制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打造幸福家园目标,坚持“清、建、管、治”四措并举,形成上下互动、各方共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结合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聚焦以改促干,以“三访三问三解决”为抓手,优化“问题梳理+明确责任+即时核实+措施制定+限时处理+实时调度+问题销号”的诉求处理程序,推行制度、人员、管理、责任、问题5个闭环管理机制,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通过电话短信、视频连线等方式了解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情况、存在的问题开门纳谏,围绕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和巩固提升流动党员管理等方面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切实解决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建立问题清单22项,民生项目11项,化解矛盾纠纷14起,收集献言建策52条,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活动31次、承诺践诺活动8次,真正把群众动嘴、干部跑腿、部门办事变成常态。
(供稿单位:青海省湟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