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石榴红|“各民族兄弟都要过上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4-08-22 11:35: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昆仑山脚下茫茫戈壁中,格尔木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辉。格尔木,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独特,是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交汇的中心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同胞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篇章。
近年来,格尔木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丰富载体,夯实民族团结基层基础,弘扬两路精神,创新打造民族团结“文明城”“幸福城”“宜居城”等务实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发展,荣获第四批、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荣誉。
团结花开长江源
长江源村,原处于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镇沱沱河地区。2004年,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群众从沱沱河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也就是现如今的长江源生态移民村。
八月的长江源村,天高云淡,绿树葱茏,鲜花盛开,处处是和谐、发展的景象。走进长江源村,放眼望去一片片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户巷村道干净整洁,空气中散发着酥油糌粑的香气,村民脸上幸福笑容的背后是长江源村人民的幸福日子,是长江源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说到长江源村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汉族超市、清真餐馆和藏族特色商铺应有尽有,每个商铺的名字和装饰均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在长江源村,一个个民族团结故事,见证着各民族在生活、经济和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更加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先后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青海省2019-2021年度文明村镇”“省级生态文明村”“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
一项项荣誉背后,是格尔木市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个缩影,也是格尔木各民族同胞共同奋斗的身影。
团结花开在基层
格尔木市虽然只有30万人口,却有35个民族,在各民族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方面,格尔木市积累了自己的有效经验。
一个小矛盾,如果不加以调解,就可能引起大的误会。为了把各族群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格尔木市建立了各个村镇的村规民约、乡规民约,调解各类社会关系,完善群众诉求反映机制,确保诉求渠道保持畅通,让各族群众有话就能说、有问题就能提,将人心牢牢聚在了一起。
据了解,为持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格尔木市科学划分310个基础网格,将党建、民族团结、消防等部门工作“多网合一”,建立“联点包片领导+城区(街道、乡镇)+联点社区+联点单位+网格员”五级网格体系,努力推动基层治理由粗向精细、静态到动态、分散到集中、局部到全面的转变,不断夯实民族团结基层基础。
沏一碗滚烫的茶,用盖子慢慢刮开热气,众人围坐着边喝边聊,一碗浓茶的功夫,家长里短、矛盾纠纷都化解在热乎乎的谈话中。“刮碗子”是西北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和待客之道,也是格尔木市金峰路街道的“枫桥经验”。
近年来,金峰路街道拓展和延伸服务思路,结合辖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刮碗子”饮茶方式,拓展思路,创新推出“刮碗子”接访调解工作法,认真倾听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拆迁遗留问题及诉求,针对问题做好拆迁政策的解释和受理,综合考虑拆迁遗留的矛盾纠纷的性质特点,推广调解、协商等非争议解决方式,联合社区、司法部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纠纷平息于一线。
团结花开校园春
据了解,格尔木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好思政课、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增强各族学生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
走进长江源民族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和文化展板。从教学楼的走廊到操场的围墙,一幅幅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图画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团结互助的故事。
据了解,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传授民族团结的知识和理念。在品德与社会、语文等课程中,老师们巧妙地融入民族团结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校园里,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场景随处可见。汉族学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教汉族学生本民族的语言和习俗,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不仅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近年来,格尔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通过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线更加鲜明,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培养具有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无数春秋寒暑,历尽沐风栉雨,格尔木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之上。在1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十五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创造着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事业,建设着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格尔木。
(文/蔡得军 图片由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