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大熊猫题材图书:生动讲述“国宝”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2 15:54:00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遍大江南北的冰墩墩;从美国著名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里的“熊猫大侠”,到央视网iPanda熊猫频道中广受关注的动物明星……大熊猫总是以憨厚、友善、可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近年来,在出版领域,以大熊猫为对象的童书绘本、科普读物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或塑造形形色色、鲜活生动的大熊猫形象,或向海内外读者传递大熊猫知识、讲述动物保护故事,让人们走近地球上的这个神奇物种。

以大熊猫为主角传递爱与美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扫描近年出版的童书不难发现,大熊猫常常在故事中被塑造为孩子们的“陪伴者”和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大熊猫与孩子携手漫步于童话世界,其纯真无邪、充满童趣的互动不仅烘托了爱与治愈的主题,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成长必需的人生哲理。

“自我认知”与“成长”是儿童文学时常探讨的命题。蒋林被称为“熊猫作家”,他的《熊猫男孩奇幻旅行记》(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大熊猫福顺是一只会说“熊猫话”、能与人类交流的神奇动物,它携手男孩安迪开启一场探寻人生方向的冒险之旅。《熊猫康吉的远行》(四川教育出版社)则以野生大熊猫康吉的远行历险为线索,以大熊猫的“远行”折射人的成长,诠释责任、使命与梦想。作家周晓枫近年转型儿童文学创作,她的《我的名字叫啊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以冬奥为背景,讲述大熊猫啊吨走出阿密寨、寻找偶像冰墩墩的励志故事,探讨了梦想与现实、友谊与信任等话题。“这是一部由出发到寻找,在寻找中战胜自我、发现自我的成长童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评价。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另辟蹊径,书写大熊猫另一面,凸显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与野性。大熊猫怎样与红狼作战?谁是“森林刀客”?刘先平的《大熊猫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是一部大熊猫题材儿童文学经典之作。小说描写果彬和晓青兄妹俩在雪山冰川中救助逃难的大熊猫母子的故事,展现了大熊猫高超的生存技巧与川西高原充满野性的自然风光。该书被改编为3D动画电影,以更饱满的视听形式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主题。

大熊猫与主人公“携手同行”“双向奔赴”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如今,越来越多儿童文学以率真纯朴的笔触描绘自然生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植于小读者心中。叶广芩的儿童文学作品《熊猫小四》(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部“献给高山生灵之作”,小说以主人公汪汪与大熊猫小四之间的故事为主线,为读者呈现出秦岭深处人与自然结下的一段美妙情缘。保冬妮的《熊猫外交家》(南京大学出版社)中,作者引导人们从全新角度认识大熊猫,提醒小读者大熊猫“外交家”的身份之外,更是自然之子,传达了“爱动物首先应该尊重其自然天性”的思想内涵。

科普大熊猫“前世今生”

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配色?大熊猫吃竹子会扎嘴吗?大熊猫有着怎样的生存秘密?与喜爱相伴的,是人们对了解大熊猫的渴望。近年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一批介绍大熊猫生活习性与保护现状的科普图书乘势而生。

回顾大熊猫的“前世今生”,从传说中的“食铁兽”到圆滚滚的黑白萌兽,大熊猫这个神奇物种已经走过800万年历史。魏辅文的《野生大熊猫科学探秘》(科学出版社)系统介绍了野生大熊猫家族历史、食性特化与适应机制,关注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下大熊猫的演化潜力等问题,回应了公众有关大熊猫保护的问题。考拉看看的《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现代出版社)从地理、生物、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介绍大熊猫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密切关系,揭示了熊猫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渊源。

随着国内外喜欢大熊猫的人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便捷,人们对大熊猫的关注逐步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熊猫虎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较早关注大熊猫个体,作者潘文石通过17年野外科学考察,真实记录了大熊猫虎子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神秘的“社会”结构。近年来,花花、福宝等大熊猫爆火“出圈”,成为流量明星,更多关注大熊猫个体的作品进入读者视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熊猫萌兰》《熊猫香香》等一批科普图书,以精美的照片和温情的故事为主体,记录大熊猫个体成长历程,满足读者走近大熊猫、亲近大熊猫的愿望。

大熊猫知识科普图书往往注重视觉效果。张志和主编的《果赖!大熊猫》是一本全面介绍大熊猫知识的画册式科普读物,书中包含100多幅超清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一座“纸上熊猫园”,并且增加多幅真实、珍贵的大熊猫养育实拍图,带读者走进“月亮产房”。

“讲好大熊猫故事要注意文学与科学的结合、故事与知识的融合,同时彰显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作家蒋林表示,自己接触到很多从事大熊猫科研与保护工作的人,他们的野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都对这项事业充满热情,对大熊猫有着发自肺腑的爱。“正因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大熊猫保护事业才有了今天这样有目共睹的成绩。”

海外视角中的大熊猫故事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受到中外创作者喜爱。许多外国科普作家、绘本画家通过讲述大熊猫故事,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尊重,诉说人类共通情感,引起广泛共鸣。

在外国创作者笔下,大熊猫的形象往往是可爱亲人、贴近生活的。日本绘本作家龟山达矢、中川敦子的绘本《熊猫澡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述大熊猫一家三口来到澡堂洗澡的故事,“脑洞大开”地想象大熊猫身上的黑色并非天生。另一位日本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我是熊猫》(新世纪出版社)讲述了一个“真假熊猫”的有趣故事。大熊猫是动物园里的明星,受到大家喜爱,但每天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大熊猫也感觉有点累。于是,他想出一个好主意,用白色和黑色的颜料,把其他动物变成“熊猫”代替自己。美国作家琼·穆特的童书《熊猫师父和阿古》(新星出版社)的故事则蕴含着日本禅文化与东方哲学,讲述了大熊猫师父静水的3个孩子如何学会与人相处的故事。国外创作者以大熊猫为原型,用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传递出生活智慧。

大熊猫的演化历程、文化史也是外国创作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上世纪20年代,小西奥多·罗斯福与克米特·罗斯福来到中国,追踪大熊猫的轨迹并记录下这次探险经历,他们合著了“探险家日记”《追踪大熊猫》(北京出版社)。今天重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反思这一段历史。在《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英国作家亨利·尼科尔斯讲述了世界范围内大熊猫的历史与保护进程,对大熊猫未来如何存续这一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与此同时,国内大熊猫题材文学作品也逐渐“走出去”。蒋林的《熊猫康吉的远行》已翻译成英语、泰语和缅甸语版,泰国《世界日报》的报道给出了“有趣励志”的评价。

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他所写的《最后的熊猫》(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说,大熊猫“跳脱出它高山上的家园,成为世界公民,它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能跟大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演化历程发生交错,是我们的运气。”可见,大熊猫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世界公民”。阅读大熊猫题材作品,人们不仅能读到大熊猫的物种演化史、保护史,还能了解到与它有关的“外交史”、生态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大熊猫作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相关题材出版物的推陈出新将继续传递和平与友谊的美好愿景,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