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能源新 | 青海格尔木抢跑“低碳赛道”
发布时间:2024-08-28 15:32: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北祁连,南昆仑,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短短二十余个字,道尽柴达木盆地的荒芜与寂静,狂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沙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无尽的寂静和孤独。
然而,曾经被视为无人烟的八百里瀚海,如今却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希望之地。位于北祁连与南昆仑之间的格尔木市,地处战略要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璀璨明珠,为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贡献着磅礴力量。
“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近年来,格尔木因天然风场、充盈光热,成为清洁能源蓬勃发展的“天选之地”。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正变得有声有色,处处充满生机。
在格尔木东出口光伏产业园区,113组光能方阵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的戈壁滩上,尽情让阳光照射,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成为清洁能源送往各大电网。方圆6400亩范围内,4000余面定日镜以同心圆层层环绕在高达188.1米的吸热塔周围,如同熊熊燃烧的隐型火炬屹立在园区,场面蔚为壮观。
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坐落在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区,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项目年发电量约12.6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
据悉,该工程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光热、储能电站联合调节,白天积蓄发电、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以热能、电池储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广泛应用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构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智能调控系统,建成高效快捷、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供需平台,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我们通过多种类型的创新项目,有效改善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的不平衡问题,提高电能稳定性,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解决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摆脱化石能源,实现清洁能源完全供给,为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中国绿发样本’。”鲁能青海分公司格尔木检修中心经理刘茁汉说。
近年来,格尔木市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能源革命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土地等资源,积极融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清洁能源综合开发规模明显扩大,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综合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新能源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格尔木市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装机872.8万千瓦(光伏698.4万千瓦、风电99.75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储能69.65万千瓦),分别占全省、全州的22.3%和46.9%。2024年1-5月全市发电量31.38亿千瓦时,为青海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能源革命示范省”奠定良好的基础。
巍巍昆仑、莽莽祁连,见证了格尔木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八百里瀚海也将因新能源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按照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和省州发展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牵引,推进大数据产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力度,稳定电力供应,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构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约的绿色算力长廊,更好地把清洁能源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格尔木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文/蔡得军 图片由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