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广西:“绣出新生活,也绣出了团结友爱”

发布时间:2024-08-28 15:40:31 | 来源:广西日报 | 作者:魏碧锋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山水边城,锦绣靖西。

旧州古镇是靖西市山水风光的缩影,以制作传统民族工艺品——绣球而闻名。近2500名村民中,一大半都在从事绣球相关工作。

当地人穿着民族服饰,坐在家门口缝织绣球的场景,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7岁的壮族妇女朱红芳每天都会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织绣球。手艺是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多年后,又传给了她女儿。

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绣球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包括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填充、拼缝等多个步骤。其中,刺绣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绣娘的心血和智慧。

朱红芳左手手指上贴着一块创可贴,那是织绣球时扎破的。于她而言,绣球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一只绣球售价从20元到200多元不等。除了卖给游客,网上销路也很不错,一年下来,她光织绣球可以为家里增加上万元收入。

对另一些人来说,绣球则是一种情感寄托与传承。

“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绣球,但我还总想着如何去创新传承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绣球。”82岁的非遗传承人黄肖琴老人耳聪目明,至今仍然坚持刺绣。

她介绍说,旧州古镇的绣球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手艺都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如今,她的儿媳妇也成了一名非遗传承人。

旧州街党总支书记赵斌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设立了绣球非遗传习基地,邀请老一辈艺人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对绣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几年,会绣绣球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事实上,在旧州古镇,绣球制作已经超越了传承保护的范畴,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8月27日,“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之“八桂大地展新颜”采访团来到旧州古镇,恰巧碰到了好几个外地来的旅游团,在鹅泉河边的古镇里,游客们看绣球、做绣球、抛绣球……好不热闹。

赵斌介绍说,绣球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备受游客青睐,他们依托独特的绣球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旅游线路和产品,每年吸引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来自山东的汉族夫妇刘昌磊、王秀芬瞄准商机,和当地村民一起,成立了一家专门制作绣球的公司,专注于绣球的生产制作、创新设计和销售,去年公司营业额超过800万元。

公司化生产的绣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绣球制作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推出了定制绣球和功能性绣球,极大地丰富了绣球的产品种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绣球绣出了我们的新生活,也绣出了大家的团结友爱。”王秀芬说,他们夫妇扎根靖西已经快20年,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在王秀芬看来,在绣球制作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村民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绣球成为了连接各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来源:广西日报 记者 魏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