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陕西:“薄地”生金有良方——陕西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观察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29 10:21:25 | 来源:陕西日报 | 作者:苏怡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大荔县许庄镇西大壕村排碱渠(8月19日摄)。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站在大荔县许庄镇西大壕村村口向南望去,宽阔的排碱渠内流水汩汩,渠岸上的玉米长势喜人。每天清晨,村民张沿艺都要顺着渠岸到自家的葡萄棚里转一转。

“挨着排碱渠,盐碱排走了,产量高了,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张沿艺笑着说,今年光葡萄就卖了10多万元。排碱渠成了“致富渠”。

渠好了,一亩地能产550公斤小麦

8月18日晚9时许,听到阵阵雷声,张沿艺骑上摩托车赶往葡萄棚。

“葡萄喜光,最忌积水。”张沿艺说,前几年排碱渠淤堵,棚里进水,淹死了300多棵树,窝心得很。

大荔县地处黄河沿岸,黄河、洛河、渭河在此交汇。受地下水位偏高、降雨量增多等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全县有盐碱地23.2万亩。

“种一葫芦收半瓢,谁种谁赔!”回忆过往,张沿艺摆摆手说,全村6000多亩土地,三分之二是盐碱地。土壤含碱量高,小麦分蘖少,一亩地才产100多公斤。大伙儿穷得吃不饱饭,纷纷南下打工。

为了改善群众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渭南各地纷纷修建排碱渠,以此排水、压碱,改良土地。大荔县修建了洛惠灌区和朝邑内滩排水两大系统,排水、碱控制面积达60.86万亩。

55岁的村民崔卫潮曾参与修建西大壕村的排碱渠。他说:“靠着技术员指导,村里人测量、放线、打桩,在田间地头修了3条斗渠、30多条分渠。灌排系统‘一进一出’,进来的水清亮,排走的水发黄。看着盐碱随水流走,大伙儿兴奋不已。”

一晃多年,荒杂的碱、渍、涝土地,经过日积月累的排碱改良,慢慢成了良田。“渠好了,一亩地能产550公斤小麦。”崔卫潮说。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排碱渠渐渐失去作用。“有人在渠道内种庄稼,导致秸秆堆积,排水不畅。”崔卫潮说,后来还有人往渠里扔垃圾,排碱渠成了臭水沟。

2021年秋,渭南市遭遇持续强降雨,渭河、洛河水翻涌而上,大量农田被淹。这时,村民想起了排碱渠。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渭南市启动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两年多的时间里,渭南市累计对1000多公里干、支沟进行清淤、改造,打通排碱渠堵点,排碱渠基本畅通。

“全镇排碱渠清淤里程占全县的四分之一。其中,流泥段是治理的难点。”许庄镇副镇长王战平说,流泥段治理采用浆砌石挡墙加生态连锁护坡的方式,效果显著,被列为渭南市样板工程进行推广。

治理后的排碱渠大变样。张沿艺说:“环境变美了,排碱渠岸边成了大伙儿的‘后花园’。”

地好了,种啥都挣钱

改良后的土地种什么?

“地好了,啥都能种!”西大壕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奇笑着说,这几年,借鉴“中国冬枣第一村”小坡村的发展经验,村上鼓励大伙儿种冬枣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5万元。

2019年,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张沿艺开始种冬枣。他掰着手指算账:“2亩幼苗,4亩枣树挂果。今年产量预计超1万公斤,总收入肯定超10万元。这还不算卖葡萄的钱哩。”

党纯接过话头:“一年收入近30万元!咱的日子和冬枣一样甜。”

党纯是西大壕村村民,种植冬枣、葡萄等14亩。她说:“今年虽然有连阴雨,但地里的水很快排出,没影响收成。渠通了,地好种了,回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眼瞅着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外跑运输20多年的胥永强也加入进来。他卖了货车,返乡承包了16亩土地,建起7座大棚,成为西大壕村出了名的冬枣种植大户。

8月19日11时许,胥永强戴上遮阳帽,赶到大棚里查看长势。“温棚里的冬枣都采收完了,卖了20多万元,冷棚里的冬枣才开始收。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胥永强感慨,现在,南方的客商都是直接到地里收,冬枣根本不愁卖。

土壤治理好了,产业找对路子,西大壕村进入发展“快车道”。现在,西大壕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20亩,冬枣1500亩,葡萄、樱桃、梨等杂果900多亩。

如今,大荔县大力发展冬枣产业,搭建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商平台。全县种植冬枣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约70亿元,冬枣成为西大壕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张奇说:“今年,村民忙着建大棚,冬枣种植大户越来越多。”

有了治理良方,“薄地”变身“吨粮田”“百果园”,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双丰收。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满是笑意。

经历过苦日子的胥永强,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新歌谣:“家住黄河边,改造盐碱滩,吃上生态饭……”

管好了,大家都受益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从臭水沟变身“后花园”,排碱渠治理不仅改善了西大壕村的人居环境,还让管护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起村民的观念转变,支沟“渠长”张奇很欣慰:“以前,烂水果、树叶啥都往里倒,我挨家挨户讲危害。现在不用讲,大伙儿都爱惜,齐保护。”

党纯点头附和道:“管好了,大家都受益,自然上心。”

在西大壕村,村口立着排碱渠河长制公示牌,上面详细记录着管护信息、职责、监督电话等。

借鉴推行河湖长制的经验,渭南市创新探索,建立健全渠系河长制管理体系,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渠长”,引导群众踊跃参与,实现管护全覆盖。

“全县细化任务清单,保障干、支、毛沟精准管护。”大荔县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主任雷兆伟说,排碱渠管护面积广、难度大,他们通过“人防+技防”的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云”管护。

去年3月,大荔县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与陕西电信大荔分公司合作,为全县三大干渠安装监控59处,覆盖重点区域。

陕西电信大荔分公司客户经理马立伟说:“除了在排碱渠易堵、易滑坡等地段安装监控,我们还建立大荔县农田排水碱工程干沟云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

今年6月,大荔县农田排水碱工程干沟云监控平台投入使用。“通过手机终端可以随时查看易堵点,大幅减轻了基层管护压力。”雷兆伟说,信息化管护项目二期正在勘测点位,未来将实现排碱渠信息化管护全覆盖。

大荔县还积极拓展管护资金来源,开展排碱光伏项目建设。今年3月,该项目100米试验段在西大壕村完成施工。

“排碱光伏项目分三期建设,总体规划2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可为大荔县财政贡献2400万元。”中国能建集团投资公司西北分公司大荔排碱渠综合治理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常凯锋说,项目为排碱渠管护探索了新模式,一期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