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共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描绘美好家园画卷

发布时间:2024-09-05 16:06: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村,位于廿地乡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曾属于深度贫困村,平均海拔3200米,草山面积为48.79万亩,可利用面积43.75万亩,耕地713.38亩,各类牲畜35845头(只)。全村共有五个社,农牧户479户1748人,党员41名。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切扎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恰卜恰镇城北新区,于2017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641.98万元,2018年完工入住,属分散搬迁,现有住户101户387人(均为脱贫户),入住率达100%。切扎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有党小组1个,党员5名,村党支部携搬迁点党小组探索“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发展模式,将村集体经济162.9万元投入到光伏项目,年收入为28.6万元。整合省、县扶贫专项资金453.69万元,贫困户产业到户资金405万元,在易地搬迁商业预留地新建2715.37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扶贫产业楼,借助109国道资源优势,发展马路经济,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

近年来,廿地乡切扎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委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省委陈刚书记关于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深入推进“一核”为引、“双领”为翼、“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工作模式,谱写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新篇章。

“一核”为引

锻造基层党组织坚强堡垒

结合省委基层党建“六个一”要求,严格村级党组织书记管好自己的“承包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强化农牧区党组织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确保各项工作始终与党建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心同向。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村党支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带动老党员、老村干部成立乡风文明理事组和监事组,监督建设文明乡风、创建文明村社、推动移风易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执行村规民约情况,确保各项规定落地见效,全面形成乡风文明建设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规范办事的良好格局。

以“一名党员带动一群人、一班人带动全村人”的工作理念,形成了“村党支部+易地扶贫搬迁点党小组+网格”的组织架构,共划分5个网格,由5名搬迁点党小组党员担任网格长,带领志愿服务队密切联系群众,关爱重点人群,真情服务暖民心。聚焦“一老一小、残弱病困”等重点群体,把惠民、利民举措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双领”为翼

推动社会治理健康向好

文明领航,扮靓村容增底色。村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全体党员主动作为,动员村民广泛参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人居环境和质量,逐渐呈现村民们互帮互助、互促发展的乡村新风尚;围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广泛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组织意见征集、讨论,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家风家训等移风易俗内容,明确惩戒刚性措施,推动发挥实际作用,按程序公示无异议后,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开展宣传。

产业领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扎村101户387名脱贫户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整体搬迁,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致富路。针对部分群众主动致富愿望不强烈的现状,村党支部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入户宣讲扶贫政策、讲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村民树立脱贫信心;党小组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协调联点帮扶单位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帮扶措施,引导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依靠搬迁点区位优势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扶贫产业楼为重点,借助109国道资源优势,发展马路经济,以6年240万元标准对外整体出租,吸纳脱贫户就近就业,同时将村集体经济162.9万元投入光伏项目,年收益资金26.25万元。

“五治”融合

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建设美丽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和谐国道小村。

加强政治引领,凝聚政治合力。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治理模式,凝聚党群力量,掀起共治热潮。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以及网格员“五位一体”的党组织架构,不断提升政治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强化法治保障,增强法治定力。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培养“法律明白人”,常态化进家入户、送法上门,加大法治宣传和法律保障力度,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实行“党员、志愿者包挂服务村民”制,主动上门帮助村民办理婚丧嫁娶、解决急难险事、调处矛盾纠纷等。

德治教化,激发动力。利用村史馆、文明实践站等载体,深入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五星级文明户”“道德讲堂”“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精神文明评选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制定村民公约,举办村民道德讲堂,开展“我们的节日”、唱红歌以及射箭、赛马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补齐群众“精神短板”,强化社会治理效能。

自治强基,激发内生动力。以“切扎村易地搬迁点积分管理制度”为载体,不断强化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通过积分超市,村民们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村里事务,把“村里事”当作了“家里事”,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切扎村风、家风、民风同步改善,走出了一条重塑乡村治理、提振村民精气神、浸润文明乡风的新路子。

智治支撑,注入活力。积极推进“智慧+”社会治理模式,依托数字乡村信息管理平台、雪亮工程综治平台“9+X”,推进智慧村社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加速形成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现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青海省共和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