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4-09-06 14:34:46 |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拉毛措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丰收的喜悦。拉毛措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暑热逐渐消退,初秋的色彩悠然绽放。8月29日,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东香卡村的鑫海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的清香。
正值丰收的季节,“柿”香四溢,硕果累累。薛金海和工人们正在收割、分拣、打捆、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我种植的蔬菜都是精选出来的,品相好、口感好,健康又营养。”眼前的薛金海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但是介绍起自家农场,满眼都是骄傲。
薛金海是河南人,十几岁便跟随父辈来到共和县经营果蔬批发生意,这一待就是30多年。
“当时很多品种的蔬菜都要去甘肃进货,再拉到共和县城售卖。”薛金海在跟甘肃菜农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甘肃的大棚蔬菜一年能结两三茬。这让薛金海不禁想到:“共和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水资源充沛,环境无污染,气候环境与甘肃相差不大,是否能够将甘肃的种植技术借鉴到共和县?”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2016年,薛金海在恰卜恰镇东香卡村承包4.6公顷露天土地,89座蔬菜大棚,成立鑫海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从果蔬经销户转型为种植户。
薛金海坦言:“农产品种植风险大,没有技术可能会颗粒无收。头两年,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次差点放弃,但是媳妇一直鼓励我‘再试一年’,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培育了很多品种,种出来后自己品尝、筛选,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技能培训班,我们的种植技术成熟了很多,逐渐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模式和方法。”
有了技术,便要勇于尝试。薛金海从内蒙古引进希森6号土豆,试行露天种植土豆,在不断地努力和改进下,土豆实现亩产4000公斤以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又大胆尝试,引进绿宝石西红柿、月季花、草莓等种植。
“土豆种植关键是田间管理,其中浇水的要求是‘两水’,开花前后各浇一水。而且由于土地松散,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地结块,要用小水浇灌慢渗,不能漫过垄杆,这样长出来的土豆个头大,品质好。”薛金海津津乐道,“我们的蔬菜,进入市场的都是精品,而且价格浮动小,很受消费者喜欢。每天至少有3吨运往市场,跟学校食堂、菜市场、超市都有合作。”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农场桌上摆放着一盆绿色的西红柿,看起来像是未成熟就被采摘下来的。薛金海热情介绍:“这是比较受欢迎的西红柿采摘品种,熟透后呈绿色,但是吃起来的清甜口感远超红色,因此得名绿宝石,很多人专门开车过来采摘,在产量和品质上深受市场认可。”
跟随薛金海的脚步,我们来到月季花棚。一进棚,仿佛置身于花海,各色月季争奇斗艳,一丛丛、一簇簇挤在一起,像一个个金色绣球,不时有游客穿梭其中。
薛金海的老家是有着月季之乡之称的河南南阳,当地花卉产业发达。薛金海试种后发现,月季完全可以适应共和的气候,且长势相当喜人,产量很高。于是,薛金海开始正规化种植,引进两万多株月季,打造他的“月季花海”。
“我今年47岁,半辈子心血都花在这片农田里了,说实话有时候晚上睡觉都在想着农产品长得怎么样了……”薛金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谈笑间,客户打来电话,薛金海又要去送单。
“虽然每天活累一点,但是心里很充实,农场雇员基本都是本地农牧民,我们的工作模式比较灵活,如果有事可以随时回去。”薛金海说,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大家做完家里的事情后,还能来农场额外赚些生活费。
近年来,薛金海通过技术指导、就业支持、公益帮扶等方式,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4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