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李坚:扎根龙江沃土 深耕林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9-10 10:51:56 | 来源:黑龙江日报 | 作者:蒋平、杨闯 | 责任编辑:吴一凡

image.png

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和幼材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龄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境》;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等“三剩物”以及秸秆、竹子等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

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进东北林业大学,聆听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坚讲述扎根龙江讲坛四十载,带领“李家军”勇闯科研无人区,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的感人故事。

科学研究:从大自然寻找灵感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博士毕业的。当时的木材科学领域受限于学术思维、仪器设备等条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木材构造和木材防腐这两方面,研究对象是整块的实体木材。后来,我们把科研方向锚定在木材多功能性研究上,专注于培育孵化木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第一批木材科学领域的博士,李坚表示,我国作为一个森林覆盖率较少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不得不从森林中获取木材,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木材非常关键。

“你看,这是扇贝,这是鲍鱼壳,它们为什么这么坚硬?是靠什么把这些钙物质黏合在一起?这种纯自然的东西能不能代替以往的胶合剂,让木材更环保?如果木材黏合本身就无醛,那么后续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就不会释放甲醛,用起来更安全可靠?”一提木材,这位老人的脸上瞬间绽放出光彩。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意吸引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他的带领下,“李家军”做出了像荷叶一样滴水不沾的木材,构筑了与棉花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利用贝类代谢物质黏合机理研发了安全绿色的胶合剂等诸多科学研究。

李坚带领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0余项,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

人才培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需要智慧。面对不同的学生,李坚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开学生的“开关”,帮助他们“开挂”。

甘文涛2014年成了李坚的学生,研究的题目是木材仿生磁学。围绕木材是否有磁性这一前所未知的命题,他设计了一个磁性纳米材料负载在木材上的小实验。刚开始,一切顺利,但当他深入材料表征检测时,问题接踵而至,实验结果与设想严重不符。

甘文涛开始焦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工作。“那时候,不敢见李老师,怕让他失望。”甘文涛说。他的焦虑都被李坚看在眼里,李坚对他说:“伟大的发明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句轻描淡写的鼓励,让甘文涛鼓起了勇气。

李坚帮助甘文涛一起回顾实验设计,引导他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数据,让甘文涛豁然开朗。“不墨守成规亦是一种成功,做科研就要跨学科思考。李老师教会我实验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新的视角解读问题,这样的创新意识,为我的学生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甘文涛说。

李坚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亲自指导。“因为我给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从来没人做过的课题,这种‘开第一枪’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冒险性。我直接指导,会让孩子们少走弯路。”李坚说。

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李坚从来没有把关爱学生挂在嘴上,却一直用行动表达着关爱。2007年王成毓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到东北林业大学跟随李坚开展博士后工作。她说:“第一次见李院士,他担心我从外校来,对学校环境不熟悉,亲自下楼接的我,这让我受宠若惊。”

“想要让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李坚院士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育人的使命。”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服务社会:科研应用才有价值

科研要解决真问题,要真解决问题。

1984年,李坚带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马尾松的性能更稳定。原来,广西生长着很多马尾松,可是由于这种木材易开裂、好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已经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就盈利300余万元。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6月初,火灾刚刚扑灭,虽然没有接到任何上级指示,但李坚顾不得现场存在的虫害、病菌危险和现实条件的艰苦,还是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学生奔赴现场。

到了现场,李坚心疼不已。大量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虫害情况严重。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和落叶松八齿小蠹是主要害虫,它们其实不难对付,但难的是传统的水浸、喷药等方法根本不能适用于这么多、这么巨大的原木。

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体现了李坚的厚积薄发。”和李坚一起到大兴安岭工作、李坚的学生刘一星感慨道。

看到火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李坚坐不住了。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他马上把科研方向调整为木材阻燃。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年以前,李坚就用这样的标准打磨着自己的科研选题。近年来,他们所承担的50余项课题,都瞄准生态文明建设,瞄准为国家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木材材质改良与功能化、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先进炭材料、纳米纤维素高附加值材料等方面展开。

◎记者手记

一辈子都在从事林业教育的李坚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教师节来临之际,他对广大教师有着怎样的寄语?李坚说:“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这些是教师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它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熏陶。教师只有不断向下扎根、固牢品行,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一路走来,李坚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最让他觉得幸福的,还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各地从事木材科学研究的栋梁。他的学生中有院士、长江学者、优青、杰青这些国家级人才,甚至很多“徒孙”辈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所以“李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的答案连李坚自己都说不清。“他们分布在天南地北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不管在哪儿,他们都是挑大梁的。我为他们骄傲。”提起学生,李坚满脸自豪。

“他们真的特别努力、特别刻苦、特别钻研。我很欣慰,也很想他们。”三个“特别”,两个“很”,李坚教授的用词极尽内敛,但他眼角泛起的泪花和颤抖的嘴角让记者动容。“抱歉,人上了年纪情绪容易激动,跟你们‘絮叨’了这么多,耽误你们的宝贵时间啦。”李坚院士双手合十身体微倾,以示感谢。这个动作在他给新生作报告掌声响起时也会出现。而这个动作,也渐渐成为李坚学生、同事们的习惯动作。“天天守着李老师,自然就学会了。”李坚的学生李国梁说。说起这些,李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和‘你’字都是7画,人和人都是一样的,应该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