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赴振兴 留乡情——记寺寨乡三支驻村工作队先进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2024-09-12 11:27: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2023年7月,新轮换选派的9名驻村工作队员走进了青海省湟源县寺寨乡。一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工作队以“四有”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群众的“身边事”,细算群众的“生活账”,将驻村帮扶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握在手中、扛在肩上,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不断提高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用情”纾解民忧民困
心想群众柴米油盐,胸怀群众喜怒哀乐。驻村以来,西扎湾村驻村工作队始终秉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这一“唯一标准”,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日常工作中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
政策严落实。一年来,西扎湾村驻村工作队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措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要指标,逐户详细了解农户收入支出、产业就业等情况,及时向村民传达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让村民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累计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宣传20余次。脚步丈民情。西扎湾村驻村工作队坚持入户才能摸清底数的目标,通过入户走访三类重点人群和一般农户,详细了解群众收入、饮水安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人居环境等情况,持续做好底数摸排工作。截至目前,共走访入户114户414人,实现入户全覆盖。实干解民困。落实青饲草种植面积,继续与省农科院合作种植马铃薯原种152亩。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530小额扶贫信贷效益,向本村4户群众提供贷款14万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融资难问题。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共慰问20余户监测户、重大疾病户。调整设置张寿廷、吴生兰等10个村级光伏公益性岗位,提升村庄环境。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
“用力”推动基层治理
上寨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积极协助配合村党支部推进“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凝聚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最大公约数,打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立足补短板。上寨村驻村工作队聚焦基础设施、进村道路建设、山洪灾害隐患点治理等短板弱项,利用村集体资金维修龚家营前滩桥,便捷群众出行。积极沟通协调双帮单位,规划村委会通水情况,并争取资金进行解决。同时,自进入汛期以来,常态化开展防汛减灾救灾工作,经过全方位摸排后,划定隐患区域,进行常态化监测,确保群众安全度汛。引领新风尚。配合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结合各类活动大力宣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超市”,引导无职党员、群众“行动变积分,积分换商品”,激发参与积极性。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及时摸排上报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配合村“两委”成员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10余场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各1人,调处矛盾纠纷10余件。助力环境美。坚持以改善村容村貌为抓手,紧紧围绕“三清一改治七乱”要求,组织村民群众深层次对河道垃圾、村庄公路沿线、巷道、房前屋后等进行集中清理,不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利用微信群、广播、横幅、入户等方式,大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成效。
“用劲”谋划产业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铧尖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在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致富上下功夫。
对标谋突破。铧尖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形成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种植马铃薯360余亩。争取各类资金330万元,建成铧尖村马铃薯深加工车间,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周边120余名劳动力务工,形成马铃薯劳务品牌。百计拓销路。为做实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产品特点打造“兴铧粉条”品牌,制定马铃薯产品推广工作方案,进一步拓宽销路。线上通过工作队与双帮单位牵线搭桥,协助村“两委”利用微信、朋友圈等进行宣传,积极向周边亲朋好友推广“兴铧”粉条,扩大影响力。自推广销售以来,出售“兴铧”粉条约2吨。谋划求发展。协助村“两委”争取资金50万元,实施铧尖村“浪河滩”营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实施草场有偿使用,建立合理利用、有偿使用的生态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利用村集体资金发展“林下养殖”、路边经济等,进一步拓宽群众发展致富渠道,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让养殖种植真正成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惠民平台。
一年来,三支驻村工作队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干好驻村帮扶工作,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信心,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持续巩固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在矢志奋斗中续写驻村帮扶工作新篇章。
青海省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 冶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