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人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4-09-19 17:03:06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刘宁生 | 责任编辑:吴一凡现在南京人被问起住哪儿,答案五花八门。江宁,河西,仙林就不说,溧水,高淳,句容,六合,凡是地铁能到的地方都是南京。
小时候,我们觉得南京就四个地方:城北,城南,门东,门西,都被由13个城门串联着的有形和无形的城墙围着。13个城门唯独中华门地位最高,影响最大。以中华路为界,中华门以内的东边地区叫门东,西边地区叫门西,出中华门过长干桥,都叫城外。
上世纪60年代,父母从合肥给家里寄信汇款,只写“南京城南门东马道街5号”。后来改用邮政编码,送了一辈子信的老朱抱怨:好好的一个马道街5号,非要弄出个邮政编码来,你家人写成210007,到光华门转一圈,还算个事故。不看邮编,呆子也晓得马道街归中华路支局哎。中华路支局的邮政编码是210006。
城北和城南之间,没有一条沟也没有一堵墙,界线全在人心里。上大学以后,有城北的同学,聊起三山街,中华门,他们说,印象中过了新街口就是雨花台了,每年清明节戴着红领巾去雨花台烈士陵园扫墓,就是下一次乡。城北有自己的教育和商业系统,自给自足,不需要城南。城北自己就是一座南京。
城南自己也是一座南京。因为有了三山街夫子庙商业中心,平时不往北走。小学都是就近入学;中学会考,尖子生进城南的一中,三中,五中,六中和一女中。过去从城南考取大学的凤毛麟角。城南生,城南长,城南上学,城南工作,城南成家,城南退休,最终瞑目城南。一辈子没去过城北的老人歹呢,就是城北人说多了去了的意思。
城南人到城北,有个非去不可的理由是坐火车。当时南京公交的主要线路,大多南北向。32路雨花台发车到下关火车站。后来有了南京长江大桥,中央门外建了新的火车站,33路也是雨花台发车到南京站,下关就委屈地改称“南京西站”。当年城南人就觉得新建的南京站应该叫“南京东站”。我们有自己的叫法,下关火车站和新站。现在的南京南站就证明了当年老南京人的思路是合理的,总有个先来后到嘛。其实,叫新站也有麻烦——再有更新的又如何称呼呢?
那时候在新街口中央商场门口排队,买一毛钱一个的大肉包,前后闲得无聊,一个问:买包子啊?另一个答,买包子!你也买包子啊?其实都是废话,不买包子站这块干么事啊。
很快进入正题:住哪块啊?一听就晓得是城南人,城北人说“哪儿”不说“哪块”。对方碰巧也是城南人,答:城南哎。不带个拉长音的“哎”字就显不出城南人的范儿。
在三山街魏洪兴排队买盐水鸭,去得早,鸭子还没有从评事街那头的作坊运过来。排队的有一搭无一搭地刮白,手里头不是一个三红碗儿,就是一个蓝边碗儿,反正都是斩一块钱鸭子。
住哪块啊?门东!你呢?门西!不远。
魏洪兴鸭子店在中华路东侧,三新池澡堂子隔壁。中华路是门东门西的黄金分割线,差别就是过个街的事儿。当然不远。
家头来人啦?那个时候,家头不来人哪家自己斩碗儿盐水鸭吃吃啊!都是待客。两种情况:一是临时来客没有准备,二是早就预备好招待客人,斩碗儿盐水鸭,就显得不“家常”了。嘴上还不断地跟客人说,家常便饭噢,家常便饭噢。
真是家常了,就没得面子。鸭子,是南京人饭桌上的面子。
要不是因为有胜利电影院和长江南北货商店,城南人到新街口坐公交大多是32路,中央商场门口下车。32路过新街口广场时车上的人都往一边倒,弄不好电车辫子就掉了,耽误工夫。站在两节车厢中间的还要特别小心,脚下的大转盘随着弯度位移,幅度大时像劈叉,小娃儿欢喜得不得了。
门东人,家门口就是白鹭洲。马道街朝东,左转箍桶巷,长乐路过街走几步差不多就是白鹭洲南大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时兴公园留影,海鸥牌120或135,一百块钱出头,就像现在开宝马一样显摆,大多数去百花照相馆租一个120。永安商场过桥不远就是白鹭洲北大门。懂行的,换个方向到瞻园,也就5分钟步行。瞻园虽小但景集中,类似总统府的西花园。照个相,哪个跑到玄武湖啊,费那个事!照完回百花把120还了,直接冲胶卷。
18岁之前,我没去过门西。
1973年的一纸文书,把我分配到地处门西的秦淮区蔬菜副食品公司,新桥菜场楼上。二次分配到秦淮区蔬菜副食品公司所属最西北边的彩霞街菜场。第一次从门东走向门西,步行也就30分钟,但算是历史性跨越。
当时不开心的人很多。邻居周妈妈说,你要在大井巷菜场多好啊,都近。她把“都”字讲得很重。意思是我上班近,她们去行个方便也近。彩霞街菜场在门东人眼里,都快到水西门了。
在彩霞街菜场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从马道街搬家到钓鱼台,这让我认识了门西的大多数主要街道:钓鱼台,饮马巷,殷高巷,鸣羊街,花露岗,胡家花园,集庆路,牛市,柳叶街,船板巷,上浮桥下浮桥……发现门西跟门东格局相似,也是以东西向的街道为主干道。上午,倒马桶的街边一字排开;夏日的夜晚,原本不宽的街巷被横七竖八的凉床铺板堵得自行车都不敢骑,只能推着走,弄不好刮到人腿。
门西比门东大多了,可我觉得没多少门东人意识到这一点。
80年代初期夫子庙风光带重建,把秦淮河南侧改造成了美食一条街;再向南延伸,新建了老门东景区;新近又添加了小西湖景区,连成一条秦淮河风光带。门东焕然一新,成老门东了,小的时候我们并不说老门东。
古人的“凤凰台上凤凰游”,终究不敌现代人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门西有点“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冷清。虽然集庆路由小巷子变成了跑多线公交车的主干道,钓鱼台的九三巷依然故我,穿街过的竹竿儿依然晒着外衣内衣,区别是内衣色彩鲜艳,形式也现代化了。倒是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的一群人,把“最忆是金陵”和“凤凰台上”两个电子刊物办得风生水起。
80年代初回到马道街5号看老邻居,算是由城北荣归城南。问起现在住哪块,脱口而出:草场门。老门东人很少晓得草场门,那不在13个城门之列。周妈妈一脸懵,一向风趣的她回一句:还养马场呢。
那时真没想到最终会离开城北城南门东门西,离开有着70多个名号别称的南京,去了异国他乡生活。周妈妈要是健在,问我现在住哪块,我该如何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