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智库

高地“风光”——青海省海西州筑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之路

发布时间:2024-10-10 16:58: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伴随青海高原的隆起,绵延八百里的柴达木盆地,依偎着昆仑的风雪,从历史的长河中跋涉而来。

大自然赋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大物博的先天优势,富集的资源,曾使这块辽阔之域成为青海省工业产业发展的源头,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迈入新时代,绿色发展大旗猎猎,高质量发展潮涌拍岸。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激昂的主旋律回荡高原大地。在这一宏阔背景下,伴随国家宏观产业发展战略重大调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让自身拥有良好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的海西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机遇,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

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发展革命迅疾而来,面对一条绿色发问、全新命题的“赶考”之路,海西,举全州之力迎难而上,破题开篇,乘势冲向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的全新“棋局”。

这块曾经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担纲”作用的热土,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新征程中,依然一马当先,这与其自身先天优势和坚实底气息息相关。

海西州是全国新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能综合开发条件在全国首屈一指,风能资源居全省首位,土地资源富甲一方,电网已形成连接青甘新藏四省区的交直流枢纽,能源网架拥有坚实基础。这些先决条件,为海西州奋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预设了得天独厚之基、援阶而上的空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辽阔无垠的瀚海戈壁,高耸的风力发电机组星罗棋布,阵容庞大的光伏发电设备汇成蔚蓝的海洋,俨然伸出的臂膀,敞开的胸怀,与新时代孕育的绿色产业变革相携相拥,在“追风逐日”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在新时代曙光的辉映下,海西州奋然开启的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旅程,宣示出海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追逐的信念,笃行的勇毅,赶超的力量。

理念之变带来路径之变,格局之变生发气象之变。一个曾经背靠“资源大州”、“传统工业重镇”支撑产业经济大厦的广袤之域,在传统产业发展已然式微,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启“问道”之旅的波澜壮阔中,海西州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启迪、作示范,另辟蹊径于转型发展中闯出了一条崭新路径。

苍莽的八百里瀚海戈壁,此前人们眼中的沉重“生态包袱”,因为有了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强大牵引力、撬动力。化腐朽为神奇,曾经的“生态包袱”枯木逢春,摇身变为新能源产业的主战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地。

从曾经只盯着“地下”的矿产资源“家底”到告别“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喟叹,在一缕风、一束光中凝聚“含金量”,开阔的是新理念,开辟的更是新境界。手牵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海西州以“自我革命”的果敢勇毅,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奋然推开了“一扇窗”,赢得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

这是新理念、新格局凝结而成的新起点、新里程,一路逶迤而来,一路芳菲四溢。

冲出历史的峡口,自2012年发足前行,海西州依托全省最优的太阳能、风能、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等资源,迄今已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集中式发电基地,成为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和能源“双碳”转型的主阵地之一。

新能源装机规模日益壮大,全面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发电基地。相较2012年,全州新能源装机总量翻了七番,较2017年翻了两番,国电投黄河格尔木200兆瓦光伏项目成为令人瞩目的光伏并网电站。

光热发电产业异军突起,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国家第三批“领跑者”光伏应用示范项目,中广核槽式光热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并网,中控塔式光热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95%设备国产化率,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在全国储能及多能互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和示范意义。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一路兼程前行,步履铿锵,走在全省前列,对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延伸出牵引力、注入了新动能。尤为重要的是,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战略部署提供了海西州独特的强劲支撑、突出的发展贡献。其价值和分量,已超出经济指数之外。这份价值,集聚了共同的使命和担当;这种分量,凝结了共同的意志和力量。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之路,在世界“第三极”之上的柴达木盆地盘旋上升,汇成恢弘交响乐章。

海西州倾力编制的《海西州“十四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海西行动方案》等释放巨大能量,构建起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实施国家第一批大基地项目450万千瓦,并网实施市场化项目1290万千瓦;实施储能“揭榜挂帅”项目,建设飞轮、电化学、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形式储能示范项目,并通过夯实要素基础保障,全力承接国家大基地项目,开展调峰电源建设,构建多能互补高质量电源,坚持荷网源储同区布局,提高就地消纳能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推动绿电就近交易、支持零碳产业发展,鼓励绿氢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硬核”措施的落地落实。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脉络,串珠成链,在推进海西州整体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释放出空前活力。

大道甫成,方兴未艾。这块诞生了“柴达木精神”的沃土,这片吸引了无数创业志士的热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正焕发新气象、呈现新作为,借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平台,书写事业华章、家国情怀。

伴随产业“四地”建设步伐加快,海西州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和效能实现了新突破。

据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相关部门人员介绍,2023年,海西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1880.6万千瓦,增长40%,柴达木沙漠清洁能源基地纳入国家大型基地方案,目前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落地海西,全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建成投产,抽水蓄能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100万千瓦光伏等15个项目基本建成。

2024年,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优势。接续推动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推进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冷湖夜间风电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托素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建成投运丁字口750千伏变电工程,持续完善电网架构,争取青桂直流特高输电通道获得国家批复。倾力推进格尔木2x66万千瓦火电、南山口240万千瓦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全力抓好储能、绿氢、大数据等项目,加大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力度,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海西州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之路,正冲向绿色发展大潮,其势勃发,未来可期。

文/图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