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贵德: 保护与传承并举 成就“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24-10-15 13:57: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各族群众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和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贵德县境内丹山碧水蜿蜒相依、多元人文交融共存、田园风光层林尽染,境内“马家窑”和“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文气”的地方。近年来,凭着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质,汲取发展的不懈动能与强劲底气,贵德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黄河岸边,有一座六百多年历史的贵德古城,在经历了60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雄姿。在古代,雄踞在河湟地区的贵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明朝初年,征西将军邓愈奉命来到此处,设立卫所,修筑城池。也正是这座城池的修建,换来了黄河岸边这座沃土长达600多年的安定。

贵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河阴镇北大街北端,北距清清黄河1华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玉皇阁,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筑,阁高25.5米,坐北朝南,巍峨高耸,三层阁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登阁望远,整个古城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凌空出世,昂首天外的豪迈感。

历史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错延伸。古城建成后,商贸往来更加繁荣,来自东西南北的商旅带着各种特产,在这里往来交易,开办商号,使得这里成为连通东南西北的大道通衢。贵德古城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重要交汇之地而繁荣起来,那时的贵德商道通畅,民富城坚,百业兴茂,一片欣欣向荣在黄河岸边绽放。

俯览整个古城,不难发现古城的建造严格遵从古人“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四方形的古城,建有南、北城门,南为文启门,北为平安门。古城以玉皇阁、文庙为核心,关岳庙,城隍庙,大佛寺分布其间,这些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雕花精美。城东的文庙供奉孔子,旁边是关岳庙,俗称武庙,供奉关羽、岳飞等忠臣良将。北城门楼的玉皇阁建筑群供奉道家的玉皇大帝,文昌星。城西大佛寺为佛家寺院。同时这里的古代建筑群摈弃门户之见,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和谐共生、并存相依,共同承载着贵德久远而厚重的历史。

如今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贵德古城,虽早已逝去了几百年前的繁荣与喧嚣,但这些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落,依然焕发着原有的雄姿,昭示着贵德辉煌的过往。经过几百年的风霜,古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俯瞰黄河两岸岁月变迁的同时,也在无声地讲述着发生在这边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往事。

近年来,贵德县全面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黄河流域文化保护要求,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聚落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利用,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护利用贵德古城,全面加强文庙及玉皇阁、河西文昌庙、青海明长城(贵德段)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明长城贵德段各点段于2013年12月分别设立了保护标志;

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设立了青海明长城贵德段保护领导小组,并聘请了4名义务保护员,开展全年四季度及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工作;

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博物馆日”和大型文体活动,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营造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

一些列的保护措施,让古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守护一方文脉,书写延续故事。面向未来,贵德县结合实际,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广泛开展常识普及、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需求,焕发新魅力。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陶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