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青海海西:一个“民族大州”的蓄势与勃发(上篇)

发布时间:2024-10-17 14:11: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时光的表盘上,总在一些特殊而耀眼的时刻,标注出历史嬗递的进程,叙述波澜壮阔的来路;

岁月的里程中,总在一些特别的年轮,给人汲取智慧、坚守使命、锐意进取、接续前行的力量。

70载奋发前行的里程,对于奔向现代化之路上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象征着一路逶迤而来的奋斗进程,串连起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激昂旋律。

瀚海大漠,梦想与荣光开启之地

海西,之所以能够在青海当地具有产业经济源头地位,并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息息相关。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西部腹地的综合交通枢纽,是青海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和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也是青海省展开产业“四地”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

这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资源集聚区,诸多珍贵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对国家战略具有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这里,地势辽阔,加之良好的风能、太阳能条件天然成就,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早已预设“伏笔”;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中国陆上第四大主力气田,国家重要的纯碱、镁系化合物、动力电池原材料生产基地;这里,形成了青海省重要的工业经济增长极、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全国和青海省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使命和责任日益突显。

从岁月深处走来,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始终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始终牢记使命,勇毅前行。信念和力量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着繁荣进步澎湃而去,走出了一条富有海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书写了海西逐梦发展的绚丽诗篇。

1954年1月,正式成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标志着海西州由此发端,开辟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1957年初,在海西州锡铁山建成人员逾千、机械设备基本齐全的新型矿区,成为今天青海西部矿业公司最初雏形;

1957年10月,柴达木第一个炼油厂——油泉子炼油厂在海西州冷湖地区建成,为当时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最迫切需要的能源支持;

1958年9月,随着地中4井的发现,拉开了冷湖油田大开发序幕。地中4井成为青海油田功勋井,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8年末,海西州茫崖地区开始石棉开采,当年即产出青海省第一批石棉矿产......

蹚过历史的长河,依托大自然的厚馈,海西州历经无数考验和挑战,把实现梦想、追逐发展的光束,投向了八百里瀚海戈壁。柴达木开发史、创业史、发展史由此起笔、延篇。

沧桑大道,以改革聚合发展潮声

在海西州辽阔无垠的区域内,丰富的资源宝藏成就了海西“资源大州”的美誉。同时,也因在这块土地上长久繁衍生息着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几十个民族的各族群众,早已使这个相守相望的“民族大州”,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感召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巨大合力,汇聚磅礴力量,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注入了绵延不竭的精神资源、强大动力。

依托这股强大合力,持续沸腾的柴达木开发建设,在曾经贫穷落后的海西大地上,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助力彼时年轻的共和国挺直脊梁、阔步前行。同时,也凝结出弥足珍贵的丰厚精神财富,此间形成的“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精神谱系,在70多年的积累中,早已崛起为举世瞩目、高山仰止的精神巅峰。

精神的伟力在一代代柴达木人的奋斗实践中庚续、丰富和弘扬,牵引带动海西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携手同行。

依托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凝聚之力,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纵横八百里的柴达木盆地成席卷之势、经久不息。带起了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富民与强州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城镇与乡村共同繁荣、保护与发展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依托良好产业基础蓄势而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开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勃然兴起。

改革,弛而不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让海西州农牧产业积淀了巨大潜能。枸杞产业在发展中已然成为独具海西特色的重要支柱产业,枸杞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并以其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势,打造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柴达木枸杞”产业品牌。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种养业、有机畜牧业竞相发展,成为海西州发展里程中“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生动写照。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继而奔而“强起来”。海西,这个“民族大州”走过的蓄势与勃发之路,折射出雪域青海乃至共和国奋发前行的历程和身影。

厚积薄发,发展之路绽放满目繁花

“在青海不谋民族团结,就不足以谋全局。”殷殷深情,谆谆教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伴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海西大地缔结出一个新的发展春天,柴达木盆地依然凭借民族团结进步集聚的力量,敞开胸怀,伸出双臂,迎向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机遇,迎向大时代激起的潮涌拍岸。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在全国“三区三州”率先提前三年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实现了从根本解决贫困向逐步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性飞跃,并率先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动能,推动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再谱华章、再奏强音。

2012年至2023年期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376.32亿元上升到 828.19亿元,以年均增长6%,持续走在青海省前列。人均GDP由7.7万元增长至17.7万元,始终位居青海省首位、排名全国城市人均GDP第12位。尤其是工业增加值从226.66亿元增长到493.52亿元,增长了2.2倍。展现出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在青海省发展大局乃至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撑作用更加突显。

就在经济发展全面恢复的2023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列首位。同时,海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位列首位。

发展的触角日益延伸,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倾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海西州营商便利度不断提级进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承接任务全面完成。对外开放日益深化,2023年完成进出口总值4.94亿元。落实援青资金、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对口支援呈现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技创新衍生新成效、新活力,接续认定科技型企业25家,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乘势崛起;项目建设持续发力,2023年,183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9.8亿元,超出省定任务目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蹄疾步稳,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今天的海西,改革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高质量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海西,一个远在中国西部的“民族大州”,在艰辛蓄势中勃发奋起,其谱写的篇章、描绘的画卷也正奋力铺展开来.....

文\图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