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新能源 | 青海格尔木:“风光”作笔写“绿”章
发布时间:2024-10-23 16:38: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到2025年,格尔木东基地将形成光伏、风电、煤电、光热、抽蓄一体化发展格局,格尔木至广西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开工,750千伏骨干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比、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进一步提高;
到2030年,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东西台、格尔木西三个分基地建成,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氢能、智能绿算等产业蓬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在全省实现“碳达峰”目标……
《格尔木市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行动方案》的出台,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勾勒出了宏伟蓝图。
建设成就斐然,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格尔木市持续加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步形成光伏、光热、风电、储能、电网建设多点发展格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综合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清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格尔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格尔木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小时以上。近年来,格尔木加大了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投入,一批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相继建成投产。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还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格尔木还积极探索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地处青藏高原的格尔木,风能资源丰富。通过引进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和设备,格尔木的风力发电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座座风力发电场在广袤的戈壁上拔地而起,巨大的风车随风转动,为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储能产业初露锋芒。为了解决清洁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格尔木积极发展储能产业。目前,格尔木已经建成了一批储能项目,包括抽水蓄能电站、电化学储能电站等,为清洁能源的稳定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了满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格尔木加大了对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同时,格尔木还加强了能源储备设施的建设,提高了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格尔木市在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升级换代。
据了解,格尔木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清洁能源技术研发。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提高了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格尔木还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格尔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智能光伏电站等项目,实现了能源的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同时,格尔木还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清洁能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十四五”期间,格尔木市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新能源科技创新为支撑,全力打造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使用和输出全链条地区,实现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稳定、健康、平稳增长,着力改善优化能源结构,夯实能源安全发展基础,提升能源协调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环保、多能互补、智能互联”的现代综合智慧能源体系。
政策支持有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格尔木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格尔木市根据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要求,提前开展新能源承载力调查等工作,先后编制了格尔木东、那河、甘森等区域新能源基地规划,完成乌图美仁新能源基地规划修编,所有园区规划范围已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据了解,青海省在柴达木地区规划的6个“沙戈荒”大基地中,一半以上的电源建设布局在格尔木市境内,格尔木市迎来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必将成为全省的主力军。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畅通的“引水渠”,能够让投资更加顺畅和活跃,而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主动靠前服务,也让企业在格尔木的投资得以高效落地。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前来格尔木投资兴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格尔木的新能源产业园区生机勃勃,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格尔木市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到建设投产,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
清洁能源产业建设的号角已在格尔木市嘹亮吹响,格尔木将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精神,书写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让绿色能源之光“照亮”茫茫戈壁每一个角落。
文/蔡得军 图片由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