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匠心独运】青海西宁:加牙藏毯 "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4-11-12 16:36: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湟水河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艺术。上新庄镇加牙村因藏毯织造技艺而闻名遐迩。杨永良是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以下简称“加牙藏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的负责人。

杨永良坐在织机前编织加牙藏毯

走进加牙村加牙藏毯传习所,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斑驳地洒在一位老人身上,身旁是一堆色彩斑斓的羊毛线和古老的织机,老人屏息凝神,手指灵巧地在织机的经纬间穿梭,仿佛在编织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身旁琳琅满目的藏毯和挂毯映入眼帘,每一张都制作精美,色彩艳丽。这些藏毯不仅展现了杨永良深厚的技艺,更承载了他对藏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编织加牙藏毯所需的工具

加牙藏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早在清代,加牙村就有了“毛织品编织村”的美誉。杨永良的祖辈从那时起便从事藏毯编织技艺,作为家族第七代织毯传人,杨永良从小就对自家这个代代相传的手艺格外感兴趣,8岁就开始跟随父母学习选毛、捻线、撕毛,后慢慢接触染线、上经线、挽橧、锁边等编制技艺。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对藏毯技艺的热爱和执着。

如今在杨永良的手中,藏毯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坚持用最古老而传统的纯天然植物、矿物和最传统的锅染法手工染制毛纱,在经纬线上用独特的“八字结”编织着加牙藏毯。他的藏毯作品,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质地柔软,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展现出独特的青海高原风情。

杨永良在捻线

“以前织毯匠人并没有设计图纸,完全按照师傅的口传心授和自己脑海中构思的图案进行编织,最后织出的图案能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一致。”杨永良说,这种看似随性的背后,体现出的是老一代匠人高超的编织技艺。

在编织过程中,织毯艺人需要凭借自己的心力、眼力和手艺,将沟岗、刀印、刀痕、刀花平整清洁,使其做到松散丰满,手感爽滑。同时,他们还需要根据图案设计的风格,调整编织的密度和经纬线的道数,以确保藏毯的图案清晰、均匀、流畅。一块好的加牙藏毯至少可以用数十年,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明亮。这都得益于其精细的编织技艺和优质的原材料。“你看,这是经我手修复的毯子,不论是正面还是背面,完全可以做到与之前的一样规整。”杨永良翻看着手机骄傲的说。

除了传统的编织技艺外,杨永良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加牙藏毯的品种更加繁多,图案更加新颖独特。制作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挂毯、艺术毯,并设计出青海湖系列、三江源系列、草原系列等独特的高原藏毯。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藏毯的品种和用途,更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杨永良编织的雪豹藏毯

如今,杨永良已经60多岁,但他依然坚守在藏毯编织的第一线,继续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儿子儿媳也已经加入到藏毯事业中来,一家人共同创作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

离开传习所时,那些精美的藏毯和挂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而杨永良,就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承者,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了后人,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文/图 鲍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