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青海湟源:针线“走”出千年路
发布时间:2024-11-14 16:06: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手指轻捻绣花针,熟练地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皮绣作品在绣娘们灵动的双手下逐渐成形。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湟源皮绣,正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是羌人早期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重要的驿站,这里地处农业区和牧业区的接壤处,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勤劳的湟源人民创造出了这一珍贵的艺术产品。
早在三千多年前,羌族先民们就开始在皮革服装、鞋帽、箭筒等物品上,用羊毛、皮革等材料刺绣简单的图案、符号,作为装饰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皮绣逐渐融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形成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走进湟源皮绣展馆,只见绣娘们手中的针线在绵软的牛羊皮上来回穿梭,飞针走线间,连绵的群山、健壮的牛羊、灵动的藏羚羊、舞动的各族群众一点点有了轮廓,最终构成了一幅幅逼真的皮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以形象生动、粗犷逼真、质感强烈的艺术特色,展现了高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湟源皮绣取材特制各类皮料,用毛线、皮绳、马尾、马鬃及丝、绒、棉等多种颜色的绣线,通过盘、攒、堆、辫、绣等针法制作而成。绣品上既有观赏性的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如皮绣台灯、手提包、笔筒、挂件、摆件、钥匙扣、手镯、镜子、服装、鞋类等,形式千变万化,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设计制作出不同样式,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动下,湟源皮绣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不仅为皮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带动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增收。公司通过组织皮绣技艺培训班,教会了一门技艺,带动了一批就业,兴起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群众。通过“公司+农户+无偿”的培训模式,助力农村妇女劳动及剩余劳动力,已先后培训妇女3000多人次,吸纳从事皮绣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绣娘580人。
湟源皮绣传承人冯海萍等人,更是致力于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她们不仅在设计上不断创新,推出了200多款皮绣作品,还在销售上积极探索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打开了皮绣走向外省广阔市场的通道。
在湟源丹噶尔古城的街道上,每逢节日或庆典,皮绣作品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浓缩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不仅展现了高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了这一门古老而绚丽的艺术。
文/图 鲍娜好